2021年5月23日,来自武汉的游客在“半条被子”发生地沙洲村纪念馆参观。
5月20日至23日,在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沙洲村,来自武汉的游客重温入党誓词。
2021年5月23日,徐解秀的曾孙女朱淑华在“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讲解“半条被子”的故事。
■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一条棉被,剪成两半,这是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印证,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生动注脚。
■ 念念不忘的“半条被子”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的“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在1934年深秋。
1934年11月上旬,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来到湘赣边界的湖南省汝城县进行休整,其中一支部队进入了沙洲村。不少村民见状都躲到了山里。可大家发现,这次来的部队和以往只会抢东西的军队不同。进村后,有些红军看见门口有柴火就帮村民劈柴,有些看见水桶里没有水了就去挑水。
那段时间,不少红军战士都是在村民的屋檐下或者场院里和衣而睡。34岁的村民徐解秀看到红军这么艰苦,就让门外3名女红军住到了家里。那时天气雨雪交加,红军衣服都湿了,徐解秀就赶快烧起热水给她们洗脚、洗澡,烧好水后又煮饭给她们吃。
因为家里穷,当时徐解秀家的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红军就和徐解秀睡一张床,4个人挤在一起,盖的是她床上的一块烂棉絮和一条女红军自带的被子。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门口的草垛上。
白天,红军战士们和徐解秀一起干活,讲进步道理,还帮她带孩子。徐解秀则帮红军战士们煮饭,这位农家妇女把三位红军女战士藏到家里住了6个晚上,躲过了敌人的追捕。
一转眼,红军要开拔了,看到徐解秀家连一条像样的被子都没有,其中一名女红军就用剪刀将自己带着的唯一一条行军被剪开,将半条被子留给了这个缺衣少食、睡觉时只有破棉絮挡寒的农户人家。
女红军对徐解秀说:“以后解放了,我们还会到这来看你们,买床新的被子给你们。”
这一等就是几十年。直到邓颖超看到这个故事的报道后,在全国发起寻找三位女红军的活动,并联合15位老红军,委托他人于1991年农历腊月给徐解秀家人送去一条被子。遗憾的是那三位女红军一直没有音信。
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回忆,奶奶总是这样形容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 半条被子一条心
今天,我们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仍然倍受感动,启示深刻。“半条被子”不仅是被子的温暖,更饱含着为民初心。
“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80多年前的长征路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长征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强后盾。
“我曾祖母在临终的时候跟我爸爸讲,我们一定要记着红军,跟着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是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都要分一半给老百姓的人,所以一定要跟着共产党走。”“半条被子”的主人公徐解秀的曾孙朱向群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半条被子”的故事传到朱向群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温暖了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朱向群说,不但要把“半条被子”的故事传下去,更要把长征精神传下去,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带领村民致富。
如今,在徐解秀故居的门前,人流络绎不绝。古旧的屋内,窄小破旧的木床上铺着草席,重现87年前的场景,成为无形的“精神路标”。
“半条被子”这一历史物证,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带来了醍醐灌顶的深刻启迪。共产党人能和老百姓共用一条被子,时刻牵挂着老百姓冷暖,民心就能铺筑一条最宽广的路,被子、路子与老百姓幸福的日子,就有了密切联系。
■ 从“半条被子”到“幸福路子”
以“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而闻名的沙洲村,从当年接过红军“半条被子”,到如今整村脱贫走上“幸福路子”,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映照了我们党百年来不变的初心。
沙洲村面积只有0.92平方公里,共有529人,其中瑶族人口340人。十几年前,沙洲村贫困户占了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2000年,村里才有了第一条通村水泥路。
从给老百姓被子,到给老百姓幸福路子,“十三五”期间,沙洲村建成了4A级红色景区,依托红色旅游和绿色产业,村民们摆摊子、开店子、种果子,人均年收入增长三倍多,达到15000多元。
如今,小小的沙洲村采取“旅游+扶贫”的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优水果种植,开展“人人有技能”培训,举办农家乐厨师、乡村旅游培训班等,大多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
沙洲村还充分挖掘“半条被子”的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旧址、“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红军广场以及沙洲田园综合体等文旅景点和项目相继建成。
“‘共产党是好人,我们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只要跟党走,好日子在后头’,曾祖母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沙洲村得到印证。”沙洲村党支部书记、徐解秀的曾孙朱向群说。
长江日报记者高萌
“党和政府带来了
幸福的好日子!”
52岁的村民朱小红,是“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孙子。近年来,朱小红不仅通过村里组织的培训获得一技之长实现了脱贫,还依托景区办起了农家乐。
朱小红说:“过去红军送给我奶奶半条被子,现在党和政府又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的好日子!”
2017年,沙洲村建设的红色旅游景区面世,人均耕地不足0.7亩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朱小红和妻子抓住这一机遇,参加了扶贫工作队组织的第一期厨师培训班,系统学习了烹饪技艺,并把自己家房子改建成了三层小楼,开起了一家土菜馆,成为沙洲村第一个开餐馆的人。
土菜馆开起来当月每天都有600多元的收入,这让朱小红从农事耕作中解放出来,身体状况也好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
目前,朱小红还在景区当起了保安队长,每个月有2400元的固定收入。在土菜馆忙不过来时,他会请一些贫困户来工作。朱小红也给自己定下目标,今年自己家的家庭收入有信心达到30万元。
“半条被子,温暖中国。几年间,我从脱贫困难户转身为增收致富带头人,有了稳定门路,生活越过越红火。”去年11月9日,作为特邀代表,朱小红参加了湖南省工会组织的异地交流活动,他动情地讲道,“三位女红军给了我奶奶半条被子,共产党给了我幸福日子。不忘党恩,跟党走,日子会越来越好……”
统筹:郑汝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