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带头“只点一根灯芯” 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永远不能丢

长江日报 2021-06-24 07:31

按照规定,毛泽东晚上点灯可用三根灯芯,但为了省油,他坚持只点一根。图为美术作品《不灭的明灯》。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至今保存着毛泽东在井冈山八角楼用过的油灯。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用好红色资源,成为红色基因代代传的基地。

■ 中央苏区时期,中央机关领导“每天节约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好打胜仗”,群众传唱“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和艰苦奋斗精神。按照规定夜晚办公可点三根灯芯,可毛泽东同志带头勤俭节约,只点一根灯芯,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

——2019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结束时讲到了“只点一根灯芯”的故事

今年4月下旬,长江日报记者在井冈山采访时,“一根灯芯”的故事被反复提及。

这是一根陈旧油灯里的灯芯,90多年前在罗霄山脉中段的八角楼里亮着豆大的火苗。借助着这微弱的光亮,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从而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

井冈山人说,八角楼的灯光是黎明的曙光。如今,被一根灯芯“点燃”的红色火种,早已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转化为磅礴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中国不断前行。

■ 重走挑粮小道感受红军艰辛

斑驳的土墙砖瓦、清晰可辨的红色标语、简单朴素的木质家具……

4月下旬,记者来到井冈山茅坪镇八角楼旧址群,这是一幢土黄色土砖结构的两层小楼房,因屋内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当地人称之为“八角楼”。

沿着窄小的木梯上到二层,便是毛泽东当年生活和工作的房间。办公桌上,除了有一方砚台和一盏油灯外,还陈列着《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本著作。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照亮中国革命的万里程。”讲解员毛浩夫正用扩音器向游客清唱着这首流传至今的歌谣。

毛浩夫说,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根据地。为破解敌人的封锁,毛泽东定下了“灯芯”的规定:办公、开会只用一盏灯,可以用三根灯芯。平时,每个连部只留一盏灯,只用一根灯芯,以备急用。

按照规定,毛泽东晚上可点三根灯芯,可他带头只用一根灯芯。“就是这一根灯芯,见证了两本光辉著作的诞生,让中国革命道路走向成功。”毛浩夫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说。

“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流传在江西井冈山、兴国和瑞金等地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山歌,至今听来依然令人动容。

兴国县长冈乡调查纪念馆馆长赖福鑫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苏区干部好作风”永远都是激励我们战胜风险困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包括毛泽东的油灯、朱德的扁担等3万多件馆藏文物,承载着无数革命记忆。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在黄洋界的挑粮小道,毛浩夫还给游客讲起了军民挑粮的故事。那时的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于是,军民齐上阵,每天往返100多里地,肩挑背驮把30万斤粮食运上山。

如今,90多年过去,在这条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上,不时可以看到身着红军服、肩扛红旗的游客,体验当年红军的艰辛。

“重走挑粮小道,更体会到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位来自四川的游客有感而发。

■ “传承井冈山精神,就要艰苦奋斗攻难关”

一根灯芯的故事,也被毛浩夫的爷爷、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原馆长毛秉华反复提起。

毛浩夫介绍,爷爷在井冈山做了50年的义务宣讲员,老人一辈子研究革命历史,登门拜访老红军,收集一手资料,被誉为“井冈山精神第一宣传员”。

老人家当年的一段经历,让他触动很深:2016年夏天,为了考证一段历史,年近九旬的爷爷收拾行囊,带着他远赴河北、北京等地探访。一路在火车站、汽车站和地铁站之间辗转奔波,饿了就随便吃几口方便面。

32岁的毛浩夫是江西干部学院一名教师,曾赴英国留学4年,在爷爷的动员下,他回到井冈山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

毛浩夫说,父亲毛汝亭也是一名党史工作者,一直在一线宣讲井冈山精神。

2018年7月,毛秉华因病去世。“爷爷一辈子都在守望井冈山,告慰他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井冈山精神的火种生生不息。”如今的毛浩夫,是“毛秉华工作室”的负责人,为了让外国游客更加直接地感受“一根灯芯”的故事,他利用自己的英文特长翻译解说词,用英语向外国游客讲解传唱井冈山的“双语故事”。

毛浩夫说,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一根灯芯”的艰苦奋斗,新时代我们更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广阔的舞台上尽情挥洒汗水,用双手铸就百年强国梦。

“传承井冈山精神,就要艰苦奋斗攻难关。”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研究员饶道良说,从毛浩夫身上,我们看到了井冈山精神的传承,看到“一根灯芯”故事的延续。

目前,毛浩夫正在研发一堂名叫“旧物初心”的新课程,将革命文物引入室内教学,让学员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希望通过革命文物,提供一个以小见大的窗口,让人们感受到90多年前共产党人的初心”。

■ 幸福写在“笑脸墙”上

地处井冈山深处、黄洋界脚下的神山村,距离茅坪镇八角楼18公里。

漫步在神山村,潺潺溪水围绕着青石板路,周边立起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客家民居。临近中午,54岁的村民彭夏英正在自家民宿的厨房里忙碌着给游客备餐。

翠竹掩映下的一面“笑脸墙”格外醒目。在墙上,贴着30张满是笑容的村民照片。村民们说,这几年村里变化特别大,欢笑声越来越多,于是将大家开怀大笑的瞬间拍下来,上墙组成一颗红心,为的是饮水思源,感恩共产党。

就在5年前,神山村还是个贫困村,贫困户占全村人数近半,村里38个老人、孩子守着37栋土坯房,住在里边“白天像黑夜”,雨水一浸泡就有倒塌的危险。

彭夏英原来在村里以“命苦”出名,刚成家时“三双筷子、三个碗、一箩谷子”是她和丈夫的全部家当。丈夫因伤丧失劳动力,她又因为一次大手术欠下债务。

一度,这个“全村最穷的人家”风雨飘摇。村干部请她申报低保户,却被这位坚强的女性婉拒:“我要靠自己双手创出一条致富的路子来。”

养羊、砍竹、做竹筷。一双手撑起一片天。

2016年,彭夏英和丈夫拿出建房积蓄,将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屋腾出来,置办餐具桌椅,开办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每天起早贪黑、改进菜品,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彭夏英家成了神山村脱贫示范户。彭夏英家年收入,从5年前的8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0万元。她笑着告诉记者:“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村民左香云是红军烈士左桂林的后代。为了摆脱贫困,他修摩托车、卖手工艺品、做竹品加工…… 最终走上加工竹制品的创业之路。

如今,他与人合伙开办的竹艺品加工厂,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他说:“我相信只要靠自己双手奋斗,多干点活,多吃点苦,生活一定会好起来。”

小小神山村,像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神山村党支部书记彭展阳说,2017年全村脱贫摘帽,村里现在拥有23辆小汽车。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井冈山党史研究专家陈钢说,90多年前,毛泽东在微弱的灯光下思索中国未来;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神山村在脱贫路上谱写下一曲新时代井冈老区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动人赞歌。

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

6月15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员饶道良。30余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研究井冈山革命历史与井冈山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饶道良说,“一根灯芯”的故事体现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

饶道良说,当年,井冈山条件十分艰苦,国民党军队反复进攻和严密封锁,军民面临的处境极为困难。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畏强敌、不畏艰难,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今天,我们不必靠红米饭、南瓜汤维持生活,也无须‘日着草鞋、夜打灯笼’开展工作,但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作风永远不能丢。”饶道良认为,新时代弘扬“一根灯芯”好作风,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担当。这种担当体现在攻坚克难中,面对各方面考验,不怕苦,不怕累,关键时刻顶上去,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

(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统筹:蒋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