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法院系统召开英模事迹报告会

法治日报——法制网 2021-06-21 22:17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宇 见习记者 陆敏 通讯员 杨帆

“从一头黑发到白发,现在头发全无,大家对我27年如一日在公郎法庭工作生活深表不解,但我很坦然。”站在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机关大法庭上,作为云南省基层法庭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法官,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公郎人民法庭庭长龙进品用风趣的言语向全省法院系统的同事吐露心扉。

6月18日,“牢记初心担使命·示范引领迎七一”云南法院系统英模事迹报告会上,龙进品、柴继红、彭鑫亮、余华芬,以及已故法官李雪江的同事,逐一登台,在最为他们熟悉的法庭上,通过现场会及视频会的方式向全省三级法院共万余名干警讲述了各自立足平凡岗位上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通过发挥“身边的榜样”力量,勉励全省法院人掀起学习英模、崇尚英模、争当英模的热潮,把学习英模精神转化为推进法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将对英模的敬仰融入法院工作全过程,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云南、法治云南贡献力量。

20余本办案笔记本记录32年司法公平的决心

“只有牢牢把握住心中的天平,以爱岗敬业履行使命,才能无愧于这些荣誉,才能坚守执掌法槌为群众的司法良知,才能诠释穷尽一生播种公平正义的法官信念,为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为云南法院系统的“铁娘子”,玉溪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一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柴继红这样表述着自己32年来,着力办好每一件案子的内心动力。

熟悉柴继红的同事都知道她办案认真,在她办公室里有20多本办案笔记本,每个本子的封面都标注着“登案本”“记录本”“合议记录本”等字样。正是这种认真严谨的工作习惯,敬岗爱业的工作态度,令她在这32年间办了许许多多“司法为民”的案子,也较好地发挥了“传帮带”的风范帮助年轻法官迅速提高庭审驾驭能力以及审判技巧。

作为全省法院为数不多的刑庭女庭长,柴继红办案总能做到率先垂范,主动承担来自刑侦、涉黑、涉恶类型的复杂案件。2019年,随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推进,震惊全国的孙小果案因涉案人数多,涉及犯罪事实广,历时时间长,案情疑难复杂,可谓是“烫手山芋”,作为刑一庭庭长的柴继红义无反顾地接受审理该案,并带领庭审专班组顺利完成了孙小果案件的审理工作,并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云南省委政法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社会各界报以掌声的背后,无一不体现出孙小果案的复杂性,也折射出柴继红背后的艰辛努力。

法袍高束、胶鞋跑烂“多功能庭长”最受群众信赖

“当一件件纠纷得到及时审理,当事人在案件中感受到了法官司法的温度,对法官产生了信任之时,我崭新的法袍一直被挂在衣柜里,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有着“全省最美法官”之称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民事审判庭庭长彭鑫亮,用一桩桩感人的“小故事”向大家娓娓讲述着自己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的故事。

同时,他也向广大同事们分享了自己摸索出一些便民利民的工作经验:“一是解决服务态度问题,做到‘三个一和三颗心’,即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句问候;诚心接待、耐心倾听、热心服务。当事人的怒气消了一大半,情绪也稳定了下来,更重要的群众对法官产生了信任,对下一步调处纠纷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基层法庭没有早九晚五工作时间,法庭一般都不打烊,牺牲了大家许多休息时间,加大了工作量,但方便了当事人。三是主动上门服务,抢在群众劳作前或等到劳作后去找当事人。四是建立民工工资案件、侵权案件、赡养扶养案件的快立、快审、快执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五是打造花园式、田园式的美丽法庭,让法庭庄严而不冰冷,给当事人提供温馨舒适的诉讼环境。”

正是这为民办实事的“五大秘诀”,令彭鑫亮成了当地群众大事小纷都要找来主持公道的第一人,但他却觉得这不是麻烦事,而是扎扎实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初的萌芽状态。“第一次穿上了法袍却开不了庭,我带着无比失落的心情脱下了法袍。后来我意识到澜沧江峡谷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诉讼成本较高……为了切实解决群众诉讼难问题,我和同事工作的地点经常是在村里、在厂矿里、在争议地,我最实用的衣服是制式服装,最实用的鞋子是适合跋山涉水的胶鞋。”

一人一茶上万人次话聊只因放不下的浓浓乡情

“被媒体关注后,有不少记者也问过类似(为何不调换岗位)的问题,我不作答,亲戚朋友及关心我的领导在这个问题上同样也表示过困惑和不解,我没有回答。因为这里,是我乡愁的寄存地,感恩父老乡亲服务于他们的根据地,与各民族兄弟姐妹情感融合交融地。”正是这份放不下的浓浓乡情,龙进品成为大学同窗中至今仍然奋战在基层工作的“唯一一个”。

28年弹指挥间,但“为家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的初衷依旧萦绕在他心中,不曾改变。公郎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乡,每逢公郎街天,他都会早早来到办公室,泡上一大壶茶,等待客人们到来。“客人”不是别人,是四村八寨来赶街的村民,他们常常把公郎法庭挤得密不透风。现在的公郎法庭俨然已经成为各族群众各种诉求倾诉地、矛盾纠纷理顺地、法律咨询受益区、烦恼消除地。年复一年,在这里他接待了上万人次的各族群众,化解了无数百姓心中的疑惑、解决了许许多多的百姓事,被群众亲切称为“公郎客厅”。

28年漫漫长路,龙进品却将这个平凡的坚守比作“静待花开”:“得益于这个客厅,让我了解了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求,更让我的案件审判,接上地气。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这里,通过交流,我拿到了调解的密码,带给我了86%的调解率的回报。”

30余年永葆初心书写忠诚、干净、担当

“我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以法为信。就是靠‘忠诚’二字打开我法官生涯的大门。”曲靖市宣威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一级法官余华芬介绍在法庭办理的案件,大多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琐事,每当办完一个案件,乡亲们不再称我为法官,年幼的喊我余姐,年长的叫我小芬。这所以这样真实因为自己办的每一个案子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唯有这样才能走进群众,服务群众。”

她的第二件“法宝”就是坚持“干净”二字:“送我火腿、鸡蛋的人还是有的,但我经常告诫自己,送火腿、鸡蛋的人,他们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作为一个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法官,这些鸡蛋、这些火腿,我吃得下去吗?”老百姓的薄礼,她“吃”不下,权贵的厚礼,她更是避而远之:“筷子不重打断腰,酒盅不深淹死人。30多年来,我办理的案件,不管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纠纷,每一起案件都充满着权与法、情与法、钱与法的考验。但我始终坚信: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官,清廉执法是一生的底线,是不可逾越的雷池。”

30多年间,余华芬在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岗位,无论在何岗位都会经历不同的工作困难,但她都坚持以不变的初心迎刃而解。“天平在胸,百姓在心。只有心中装有百姓,才能对党忠诚;只有心中装有百姓,才能担起法官的责任。忠诚蕴含的是人品,担当表现的是责任,干净折射的是清廉。”站在省高院大法庭的讲台上,余华芬掷地有声地说道。

为有牺牲多壮志 青山处处埋忠魂

面对复杂的破产清算案,他主动负责承办;法院人力有限时,他一口气承办起16件执行案;面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恶势力犯罪案件,他义无反顾公开宣判……无论工作有多繁重,他总是冲锋在前,带头示范,并教导身边的同事说:“对待群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很多人可能一辈子只打一次官司,一次就是永恒的印象。”

对待当事人的薄礼,他严肃处置,“鸡蛋里挑骨头”般地对自己展开自我批评;对待生活,他总是将最好地留给他人,自己简单处置;他费心思筹建新的审判大楼,自己的院长办公室面积狭小,也是办公楼里最热、最闷、光线最差的一间;作为扶贫干部,他选择到了全县扶贫任务最重的一个乡担任一座边远山村的党总支第一书记……

他就是原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雪江(已故)。2019年7月9日下午,李雪江同志在前往楚雄市参加全州政法系统政治轮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不幸去世,年仅42岁。李雪江同志去世后,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优秀法官”,被中共楚雄州委和中共大姚县委分别追授为“楚雄州优秀共产党员”和“大姚县优秀共产党员”。

在此次报告会上,他的同事张露用最朴质的言语,向全省法院系统的同仁讲述了“老院长”平凡工作中的不平凡,去点点滴滴却令现场听众不禁泪目。

身边的榜样引领云岭法院精神新方向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云南法院系统历来重视英模和先进典型选树工作。此次英模事迹报告会前,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侯建军会见报告会英模代表,并表示亲切慰问。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边防办主任董大伦出席报告会。

侯建军表示,英模代表是全省法院前进路上的旗帜和榜样,他们对党忠诚,认真践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宗旨,面对繁重的审判执行任务,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成绩,为全省法院干警树立了学习榜样。

时代呼唤英雄、人民需要榜样,先进模范人物引领时代方向、展现时代精神、奏出时代最强音。下一步,云南全省法院将进一步以这次英模事迹报告会为契机,深入开展向先进学习活动,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对党忠诚、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满怀真情、司法为民的公仆情怀,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良好作风。在全省法院形成一种崇尚英模、学习英模、对标英模、争当英模的风气和氛围。始终坚持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司法审判质量和效率,积极践行司法为民服务宗旨,坚持运用先进典型引领法院工作,着力提升法院队伍整体素质,努力锻造一支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全省法院铁军,为新时代云南法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