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记 | 文珍:海上月照人

南海网 2021-06-21 19:33

六月十四日 海上月照人

文珍

昨夜换到宫池房间。两人聊聊说说,到凌晨五点方始睡着。上午补觉。

临近中午,博物馆员说要去附近的国家考古船“考古一号”参观,一行人遂兴致勃勃收拾出发。和登岛一样,都需动用升降机吊起小艇放到海上,再沿舷梯下艇。风浪甚大,小艇努力数次方始靠近大船,一行人上艇更是险象环生。

“考古一号”。记者 姚皓 摄

今天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船工魏师傅年纪较大,遇事却喜大呼小叫。倒是来自湛江的阿坚年纪不过三四十,性格却十分沉稳。登艇时魏师傅不断大喊小心落梯,阿坚则除了伸手扶人拉梯外只反复道:不要吵不要吵。回程也是一样。

连续两天到十一二点,船员们都烤鱼给我们吃。当然前提是饭后船员们围坐喝茶,聊得兴起,总有人怂恿林师傅烤鱼给大家吃,他便和阿江用船上的烧烤炉生火。林师傅和阿江通常也是夜聊主力,我和队医杨老师每次都奉陪到底,吃夜宵也总有我们。我们第一天上船就因发现对方是记者之外唯二带了照相机的人,因此迅速建立了革命友谊。他的是尼康7500d的单反,我的是尼康z50的微单。用尼康的人通常更在意风光大片多于人像摄影,或许这也是意气相投的最初基础?除第一天夜里我在甲板上写日志晕船,写完又和博物馆陈馆长聊了几句,之后几乎每天晚上都是与杨老师和船员们聊天。船员比考古队员似乎更有与我们倾谈的意愿,也能随口说出比水下考古更陌生的经验;而且个中卧虎藏龙,比如阿江是自然地理爱好者,经常会去参加类似野外生存的项目,也独自在琼中原始森林生活过一礼拜。问他动植物或者地理的冷僻知识,每每答得头头是道,知识面之广博确凿令人惊叹;二哥黄红伟自己有捕捞的渔船,这次不过应朋友之邀随船帮忙,但毕竟捕鱼出身,一来便展现了惊人的海钓技艺,据说花一千块租了这艘船的钓竿,一开始还替他觉得贵,但第一天就意识到这担忧毫无必要——他当天钓的石斑鲢尖剥皮鱼数量之巨,价值早已超过租十天钓竿的费用;另一个海钓高手则是我戏称海霸王的华哥,之所以这么叫他,是因为第一次在雨天注意到他,他当天穿着一件印有海霸王的速干衣,表情十分桀骜,来往皆目不斜视。他是本船船员,通过多日观察,其海钓特点是耐心和技术俱佳,耐心体现在他可以花整整一个白天在海钓上——技术则在于他钓的鱼无论从大小还是品种都量级惊人。我问华哥二哥海钓技术哪家强,皆谦称对方更厉害,但吃夜宵时永远坐在一处互相斟酒,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两人的惺惺相惜,不打不相识,我在吃夜宵时说“是英雄重英雄”,建议他们组成一个海霸王cp,也不知道后者大家听懂没有,反正众人都笑了。

老魏全名魏谋贵,很害羞,但会写不太合辙的七言诗;而我最喜欢的林师傅脾气最好,总是笑眯眯地对着所有人。他说早年在临高住的时候,隔壁邻居总是杀猴子吃,他每次听到都会和家人说:“让他们赶紧搬走,受不了。”受不了的主要是那种持续一晚的哀鸣,但为何哀鸣一夜也不知为何,看他的表情就不忍再细问。

今晚和他单独聊了许久。他和我说起自己的大女儿脾气太坏,老两口给她在海口买了房也不肯住。我听了半天前因后果,终于搞明白林师傅有四个孩子,老大是女儿,老二是儿子,其他一儿一女还在读书。大女儿大学毕业以后自己在海口找了工作,而他们住在三亚,林师傅本身也不喜欢海口的空气和天气,女儿因孝顺父母,也自觉理当独立,下面又有弟妹,当然不愿他们倾囊而出地给她买房。但林师傅说,儿子女儿都一样的。我们家不重男轻女。

他也不大海钓。说不喜欢杀生。

白天唯一的事是去考古一号参观,还吃了他们的工作餐。果然是水下考古的“国家军”唉,条件优越,每个房间几乎都是我们的四五倍大,船体舱房都明亮整洁,据说轮值搞卫生,但我疑心也雇了船工,因为帮忙放小艇的看上去肤色黝黑,看上去也是当地请的船员。

虽然考古一号的工作餐很好吃,还有宫池最爱的土豆。但还是我们船阿娇煮的饭和华哥随手用榨菜煮的鱼汤更好喝。他这天晚上之所以破天荒下厨是因为他海钓的徒弟宫池生日——忘了介绍邀请我们出来的宫池和博物馆馆员小廖已成海钓界的后起之秀,主要特点是技术有限时间凑。我之前写过的:有一天早上被雨声吵醒走出舱房,发现才四点多小廖已经开始钓鱼了,除去上岛的时间,基本每天钓到深夜。

而宫池的事迹则是坚持下雨天也在钓鱼,淋雨感冒了也在所不惜。

连续夜聊多日,行程眼看过半。我想离开之后再想起船上的夜晚,最怀念的大概不会是海波倒映的明月、流霞、星星。而是这些有趣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