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梁传松 通讯员 蔡翔
刘伦堂(1940—2014),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老鹳庙社区原党总支书记,2014年6月25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当年中央组织部追授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央宣传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遗产,你们不要怪我,无论什么时候,我的手伸出来都是白的。做人要堂堂正正,宁可吃点亏,也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刘文兵回忆起父亲刘伦堂弥留之际说的话,至今记忆犹新
临危受命
贫困村变成富裕村
刘伦堂因为家庭成分不好,25岁那年考入大冶师范后,未能通过政审,回家跟人学木匠,帮人做家具养家糊口。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因为肯吃苦,为人公道,被村民选为生产队长。为了发展经济,他带领村民用大棚种植蔬菜。担任生产大队大队长后,刘伦堂又带领村民办起了碎石厂、水泥厂。有了实体经济,原来过得紧巴巴的村民日子一下子就红火了起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刘伦堂调到了肖铺乡政府工作,在当时的村民眼中,他成了“吃公家饭的人”。然而在1989年,他以前辛苦办起的老鹳庙水泥厂,却因经营不善倒闭。刘伦堂二话不说,放弃了让人羡慕的乡镇企业公司经理职位,回到了老鹳庙村。一年后,水泥厂实现产值128万余元,上缴利税15万元。2013年底,在刘伦堂去世前,老鹳庙社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3亿元,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
清廉如水
手伸出来要是白的
村民富起来了,但刘伦堂生前居住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房子。
“父亲从不用手中的权力照顾我和弟弟。”刘伦堂大儿子刘文兵说,1993年,他从大冶师范毕业,并分配到老鹳庙小学任教。1995年,刘文兵看到怀孕的妻子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便想在妻子单位附近买一套房子。他们夫妻收入不高,刘伦堂虽然同意儿子买房,但自己却拿不出一分钱。
“买房需要一次性交纳9万元。”刘文兵说,夫妻两人辛苦攒了整整7年,最后还是找亲朋好友借了4万元,才筹齐购房款。搬进新房时,作为父亲的刘伦堂第一次给了刘文兵人生第一笔巨款——1000元的贺礼。刘文兵知道父亲没有一分钱的存款,平时的工资都拿去救济困难群众了。
上世纪末,父亲一手创办的村办企业第七水泥厂改制,“很多人看中了水泥厂的效益,便想拉着我弟弟刘红兵一起入伙。”刘文兵说,当时弟弟刘红兵在东钢钢铁厂上班,厂里效益不好,经常发不出工资。刘伦堂知道后非常生气,并告诫小儿子:“你要是掺和水泥厂承包的事,以后就不是我儿子。这辈子我的手伸出来都是白的,不能因为你们让我的手染黑。”从这以后,刘红兵再也没提此事。在钢厂改革的浪潮中,不管多苦多累,刘红兵一直咬牙坚持,不仅没下岗,还入了党提了干。
一心为民
20本笔记记录点滴
“程怡患了重病,没钱做手术,找个时间召集大家为她捐款”“最近村民反映电压不稳,这个问题要赶紧解决”……刘伦堂留下的20多本工作日记上,记满了群众的柴米油盐、大事小情,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想着为他们解决问题。
那年刘伦堂为了筹措资金修路,常常周末都不在家。其妻子在水泥厂上班,下班后还要种菜卖菜贴补家用。1997年1月19日,刘文兵骑自行车去医院接怀孕七个月的妻子下班,途中接到弟弟的电话,说母亲在菜地摘菜时掉进了水沟,回家后便倒地不起……回忆起这一天,刘文兵有些哽咽,母亲的离世,让他对父亲有些怨恨。
“村里的工作有那么重要吗?用得着天天扑在工作上吗?”面对儿子的指责,刘伦堂沉默地低下头,但以后的日子,他依然早出晚归。
2013年8月,年过七旬的刘伦堂身体出现不适,但为了拆迁工作经常加班到半夜。刘文兵心疼老父亲,对他说:“有些事你就不能让年轻人去干吗?”可是父亲却回答他:“我带头干和我带领他们一起干,事情会落实得更快更好,因为乡亲们相信我。”
2013年9月,刘伦堂被诊断为肝癌。9个月后,他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人世。他的身后留下了一麻袋荣誉证书和工作笔记,还有村民们对老书记永远的尊敬和怀念。
“整理遗物时,父亲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个月的工资3000多元钱。”刘文兵说,父亲同时也留给了他们家风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认真做事,清白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