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辉
武汉纺织大学的小姐姐们带来汉服秀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戎钰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萧颢
“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用布12幅,象征一年12个月……”你猜,古人的一件衣服里能藏多少乾坤?
6月19日,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院长陶辉教授做客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从《汉武大帝》《长安十二时辰》等热门剧集中的服装造型切入,带领观众领略中国传统服饰的“形与神”。而两场小而美的现场模特走秀,也令观者无不叹服,“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你是被影视剧带“入圈”的吗
你知道什么是汉服吗?你知道,但又不完全知道。
据陶辉教授介绍,有关“汉服”概念的论述,最早的文物记载源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汉书》中也有相关记载,“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汉服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据不完全数据调查,目前我国大约有400多万汉服爱好者,这两年街头巷陌的“汉服小哥哥、小姐姐”越来越多。陶教授注意到这种变化,“以前看到有人穿汉服,会觉得奇怪、惊讶,甚至觉得另类,但今天就觉得很自然,这代表我们对汉服的认知在逐渐改变。”
陶教授认为,“汉服运动”如火如荼与影视文化的推动不无关系。从早期的《汉武大帝》到前年的《长安十二时辰》,从张艺谋的《影》到陈凯歌的《妖猫传》,“这些基于传统文化内涵的影视作品,让更多人对文化、传统、历史有了深入认知,有助于汉服运动的兴起。”
古代潮人喜欢穿“石榴红”
上衣下裳、深衣、襦裙,传统汉服这几种最主要的制式,表面上是“形”的变化,实则服务于传统服饰的“神”——文化内涵和礼仪制度。
陶教授介绍,秦汉之后,随着生产技术和审美观的改变,深衣的形制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而这些变化都与政治法度、文化传统有所关联。而古人在选择衣服颜色上,也有大学问。其中,黑色、赤色和黄色是古代统治阶级专属色彩,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黑色作为最尊贵的颜色;而汉朝、明朝贵族的礼服,则以赤为尊;唐朝以后,黄色成为帝王的既定尊贵色彩。
古代普通老百姓想要最时尚,就买“石榴红”。从南朝的“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到唐代的“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由这些文字记载可知,“石榴红”一直是民间流行的服装颜色。
讲座现场,来自武汉纺织大学的小姐姐们为观众带来了美轮美奂的汉服秀和中国传统服装演变秀。汉服小姐姐们的展示,让观众直观感受唐、宋、明等不同朝代服装风格的变化,其中,唐代服装的色彩、形制让人印象尤为深刻,陶教授讲解道,“实际上这是对时代的反映,因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鼎盛状态,文化融合也做得很好,所以和之前的服饰风格有了明显变化。”
汉服搭配皮鞋有何不可
中国自古以来便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经过4000多年发展,中国传统服饰形成成熟体系,其内涵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更是民族服饰文化自信的基础。
讲座中,陶教授为观众展示了大量国外时装周照片和街拍图,这些图片中都有中国文化的影子,如龙纹、仙鹤图案、旗袍元素等,但陶教授认为,这些设计貌似很时尚,其实在灵感上还是有一定局限性,“我几年前在英国访学时,发现有的设计师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满清时代。这说明我们的交流是不够的,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服饰设计者用自己的笔墨、针线和智慧,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互动环节,有观众求教哪个朝代的汉服最适合日常穿着,陶教授认为选择汉服没有一定之规,“找你喜欢的样式,喜欢哪个时期的就穿哪个时期,这是你的文化爱好。”陶教授还用现场一位汉服小姐姐举例说,“她身上穿着汉服,但脚上不是绣花鞋而是皮鞋,我觉得这样搭配也很好。穿绣花鞋遇到下雨天就湿透了,配上皮鞋就更适合日常出行。在发展中继承传统文化,一样能穿出华夏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