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6月19日讯 阳光照耀溪河,群山环翠人家,神秘美丽的恩施州太阳河乡,淳朴善良的农民歌手们唱起了土家传统民歌《石工号子》,正在此地调研的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汤晓宁副院长一行,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刻。
此次调研主要目的是对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现有校本教材《恩施民歌选》升级做数字化资源的前期准备。因2016年的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精准扶贫“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和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3+2中高职衔接”项目结缘,武城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平台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5年来持续对恩施职校展开对口帮扶工作,成果显著。
在恩施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恩施职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李敏老师的陪同下,汤院长一行走访了民歌之乡太阳河乡、龙船调的家——利川柏杨坝、恩施女儿城等地,针对恩施市民间文化、原生态山歌演唱、文化传承现状等展开调研,对20余位民间歌手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民间音乐的活态资源,录制音频、视频100余GB,为教材数字化储备了宝贵的资料。
活跃在太阳河景区为游客演唱的民间歌手。
享誉世界的文化瑰宝
“正月是新年(哪咿哟喂)。妹娃子去拜年(哪喂)!金哪银儿梭银哪银儿梭!阳雀叫(哇咿呀喂子哟,那个咿呀喂子哟)!”拥有300多年历史的《龙船调》,由利川灯歌《种瓜调》整理改编而成,它将恩施民歌推上世界舞台,世人也因此认识了土家族。在《龙船调》的家——利川柏杨坝,农民艺术团表演结束后,文化站干部陈秀莉介绍道:艺术团的成员都是农民,年长者居多。精神上的收益高于物质收益,疫情之后几个月时间,接待各方游客演出、各界媒体采风、采访和调研近百场,还带动了柏杨坝网红街上的腊味节、秋味节和双创双联活动。
团队与《龙船调》的故乡柏杨坝的幺妹、书生、艄公、媒婆。
柏杨坝的民间歌手——非遗市级传承人。
“哪个妹子不出嫁,哪个男儿不出门?男儿上学怕先生,女子出嫁怕开声。鸡已叫,天已明,母女开声惊动人。明朝轿前封赠你,万事大吉都顺心……”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人生这一盛大时刻。李敏老师介绍道:“哭嫁歌是一部奇特的土家族抒情婚姻史诗,是一部形象的土家族婚俗史,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在恩施女儿城“非遗传承人”学习会场上,罗伦秀、何春兰、黄宗平三位喜花鼓传承人即兴演唱一曲《黄四姐》,起伏动听的旋律瞬间将在座各位带入到欢闹的氛围中,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不言而喻,并成为一个地域不可或缺的特别存在。
家文化的“活态传承”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传统音乐文化非遗工作室”主持人康玲教授对80岁的石工号子传承人刘宁安进行了专访。刘老说,土家民歌在“口耳相传”的方式下流传于民间艺人之间,从小在田间劳作,祖辈们喜欢在干活的时候唱歌,时间长了自然就学会了。即便到这个年纪,仍然可以张口就来,说着还即兴唱了十多首流传多年的山民歌,嘹亮的嗓音一点不输当年。
在太阳河乡,土家民歌还上演着感人的“活态传承”。农闲时期的民间歌手们,在学校、企事业单位、乡政府大楼教唱民歌,年轻人跟着年逾古稀的教唱者一句一句地唱,文化传承的力量感动着在场的每个人。
唱下去——义不容辞的责任
走访过程中,不少老人感叹:“大多年轻人外出学习、打工,不愿意学唱民歌。但我们会坚持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去学校教小朋友,在“女儿节”上编节目、演节目,用实际行动将民歌传承着。李敏老师作为恩施职校音乐教师,又兼任着恩施市音协主席,也始终将这一责任扛在肩上,她说:“我们坚持在学校学前教育和旅游两个专业中开设《恩施民歌选》这门课程,目的也是为了将恩施民歌一代代传唱下去。”
来自建始的非遗市级传承人正在演唱。
调研组遍访民间艺人,通过鲜活的人来展示、传承民俗文化和山民歌,有效地将民间艺人的“经验模式”上升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模式”,为教材升级积累了多样化的活态资源,也为今后帮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更有效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基础。
(长江日报记者 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