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40年造就别致“花香产业” 武汉栀子花半数来自这个村

长江日报 2021-06-17 09:56

又到了栀子花开的时节。最近,街头巷尾和武汉人的朋友圈频现栀子花。15日一早,市民黄小姐在朋友圈晒出一把栀子花,“是夏天的味道呀!”

“这花不错,这600扎花我都收了。”6月15日,栀子花商贩陈长出再次来到黄陂区李家集街东门砦村。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和同行们来这里收购栀子花,他们说,这里出产的栀子花,占据了武汉栀子花市场的“半壁江山”。近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了武汉的“栀子花村”。

房前屋后种满栀子花

一株树可卖花200元

走进东门砦村的陈家岗,只见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地上,见缝插针都种有栀子花树。围绕着村子种植的四大片栀子花田,将整个村子笼罩着,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栀子花香。看着满目栀子花盛放景象,黄陂区李家集街东门砦村支部委员、乡村致富带头人陈双喜欣喜又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村每年可出产400万~800万朵栀子花,预计今年的栀子花将为村民带来收益50万~60万元。”

东门砦村种植销售栀子花的领头人,是88岁的村中会计乐长清。大约40年前,他尝试用一棵栀子老桩繁育小苗,成功后,试着将鲜栀子花送到市场销售,没想到颇受欢迎。其后,他的子女们在田间地头大量种植并带动周边农户,在当地形成特色“花香产业”。

因为树种较好,加上长期种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里的栀子花朵形饱满、花瓣肥厚、花香浓烈,受到商贩的青睐,因而大量进入市场。

陈双喜告诉记者,目前,该村栀子花种植已成规模,成立了合作社,种植户已发展到了30余户,共有花田108亩。按每亩180~200株计算,再加上村民房前屋后种植的零星花树,全村约有花树20000多棵。根据生长年份的不同,3~7年的花树每株盛花期可长出200~400朵花苞,单株收益在200元左右。这样一算,400万~800万朵栀子花的巨大出产量,是零星农户种植不能比拟的。

希望“快递进村”

让“栀子花村”香飘更远

记者在该村花农李富阶家看到,他正在与老伴快速整理刚采摘的花苞。每5朵捆扎成一小把,每200把装入一个大包。李富阶不时将一些刚绽开花瓣的花苞挑出来,他的脚边已堆出一个白花堆。

李富阶告诉记者,栀子花有一个特点,有的花骨朵,仅仅间隔一小时就会完全绽开。因此,只要花苞的花边微微透出一丝白,花农们就需要马上摘下来,这样到了花市后就处于将开未开的状态;如果花边“透白”超过2毫米,到了花市就基本绽开,卖相变差,就不能作为商品花了。

栀子花的盛产期只有28~40天,这段时间里,花农们需要连轴转,不断采摘。所以,花农和商贩对于栀子花的销售渠道很是在意。

近年来,也有村民尝试用电子商务模式来卖花,只是暂时没有形成规模。更多时候,村民们还是沿袭40年来的传统卖花模式:村民采摘、整理、拼车送往临时交易点;花商收花,销往市场。

村民们很想通过快递等新方式卖花,除了进一步占领武汉市场外,还希望能开拓更大的市场。但离他们最近的快递点是在十公里外的镇上。

村中的种植大户乐望生期望,在栀子花销售旺季,能够有快递公司来村里设置临时快递点,让更多地方的爱花人能够第一时间买到更新鲜的花。

采访中,村里另一位“能人回乡”的种植大户陈佑喜说,不只是希望“快递进村”,还欢迎更多的网红达人、赏花游客到村里来打卡观光,把“栀子花村”的影响力做大。他还希望,下一步,在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做好“花香产业”:比如,尝试用栀子花制作香薰、香囊、香精等衍生产品,开发栀子花相关的文创产品等,让“栀子花村”成为“网红村”。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