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 抗美援朝老兵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

楚天都市报 2021-06-15 08:11

张云双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荣海 通讯员 余敏 李春华 实习生 曾秋云 张琪悦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也是打仗,你们要不惧艰险,勇敢向险而行,要尽力做对社会、群众有帮助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事。”

——抗美援朝老兵张云双叮嘱子女要为抗疫多做贡献

当兵只为保家乡

极目新闻记者近日来到抗美援朝老兵张云双家中采访,老人虽年过九旬,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说话声音洪亮有力。

1931年6月20日,张云双出生于吉林省舒兰市的一个小村庄。日本侵华时,为躲避日本兵的烧杀抢掠,张云双的父亲用扁担箩筐,一头挑着儿子,一头挑着女儿,躲进了大山。回想当年,张云双难掩对日本鬼子的愤怒,“小时候,我就想着一定要当兵,保卫我的家乡。”

1947年11月10日,16岁的张云双进入东北一所汽车学校学习,4个月之后作为一名汽车兵踏上了解放战争的战场,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1950年底,抗美援朝战争打响。1951年1月,张云双入朝。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主要从事前线装备弹药供给与伤员运送工作,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51年夏季的一天,深夜12时左右,张云双驾驶一辆苏制小型运输车,满载着物资运往前线。当驶到一处封锁线时,他发现敌机正向地面疯狂轰炸。张云双仔细观察,发现美军敌机两次投弹之间有4分钟左右的间歇。于是,他抓住这个间歇,加大油门快速前进,成功地冲出了美军封锁线,及时地保证了一线所需。抗美援朝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张云双回到原武汉军区,直到1987年5月离休,离休时任原武汉军区后勤部第35分部副部长。

从前吃的苦都是值得的

201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张云双身姿笔挺,举起右手向祖国和人民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当时,张云双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是“老兵方阵”中的一员。说起阅兵时的场景,他难掩激动,“北京群众特别热情,每个街口都挤满了人欢迎我们,我的手一直举着没放下来。”

张云双穿着代表抗美援朝志愿军的黄色制服,与其他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兵种的老兵们相谈甚欢。“尽管我们都不认识,但一见面就像故友重逢,有说不完的话。”

当晚,张云双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焰火晚会,他感慨万千,“没有过去的艰苦奋斗,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看到现在国家建设发展的情形,我心里很高兴,从前吃的苦都是值得的!”

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

张云双的女儿张英告诉记者,父亲对子女要求严格,从来不允许子女搞特殊化。记得她上高中时,一天下大雪,放学后她骑自行车跌跌撞撞地回到家,看到她狼狈的样子,爸爸的眼眶红了。后来张英才得知,“妈妈想让爸爸要辆车去接我们,可是父亲坚决不干”。在女儿眼里,父亲很讲原则,但他心里依然是疼着孩子的。

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张英和哥哥从小都很自强。兄妹俩先后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和去部队院校学习深造。哥哥张勇曾到西非去援助非洲经济建设,妹妹张英多年资助贫困山区儿童上学。

去年疫情期间,张云双鼓励子女向险而行,多为武汉抗疫做贡献。张英通过海外的朋友,筹措了1万套防护服捐赠给武汉的医疗机构,还买了50套防护服送到张云双所在的武汉第十六干休所。张云双和女儿还通过干休所向石牌岭社区捐赠物资,表达爱心。张云双笑言:“以前我负责将物资运输到前线去,如今我女儿也将需要的物资运输到抗疫前线,可谓女承父业。”

采访结束,张云双指着客厅墙上装裱好的一幅字“坚定信念,保持晚节”说,这就是他晚年的座右铭。他也希望,子孙后代们能够坚定对党和国家的信仰,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