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对经典怀有无比的虔诚与恭敬。那些珍藏在书柜里的许多经典,每次当我的指尖轻划过它们的背脊,摩挲它们富有质感而饱经沧桑的书页,都会感到自己与它们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我知道,我与他们相隔的远不只是岁月时空,还有思想、境界和灵魂。
《把一切献给党》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成长、战斗经历写成的一部传记小说。吴运铎生于1917年1月17日,祖籍是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原汉阳县柏林乡)吴家岭。早年,父亲背井离乡,来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谋生,吴运铎就诞生在白骨累累的安源十里矿区。12岁挑煤拾渣谋生,14岁随家人迁到湖北大冶煤矿当学徒。童年和少年时代饱受贫困和欺凌的“煤花子”生活,让吴运铎懂得了阶级、阶级压迫和剥削,懂得了爱和恨,懂得了自由和斗争。1937年吴运铎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毅然赴南昌参加新四军。1939年5月18日,吴运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开始从事地下组织活动,并在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开始了他的军工生涯。
为实现救穷苦人民于水火、建立新中国的理想,吴运铎心系兵工,发扬工匠精神,为人民兵工事业殚精竭虑,不计生死,真正做到了把一切献给党。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研发枪弹,他多次负重伤,可他仍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吴运铎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的《把一切献给党》多次再版,影响和激励了新中国几代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重读、细读或说品读《把一切献给党》,对于作为乡梓后代的我、一个喜欢用文字来表达思想的作者而言,似乎必须要说点什么。可说什么呢?打开我阅读的书本,可以看到,里面用铅笔勾画出了无数的句子、段落,有的甚至整页都画上了记号。这些记号仿佛阅读时在我心里刻下的刀痕。而那些文字则如空气中细小的尘埃,它们带着过去岁月的气息,穿越到当下,钻进我的脑海,在我眼前连缀成一幅幅画面,还原成一个个故事。而这些画面和故事无一不是唯美的、经典的。
在《觉悟》一节中,吴运铎由一个一直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辛苦劳动却照样受欺压的青年,在中国共产党举办的抗战讲座以及武汉救亡青年的引导下,逐渐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的觉醒者与先驱。他明白了自己为什么那么努力还是被踩在脚下,是因为社会上有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明白了团结斗争就是胜利的保证;知道了“在今天,应该首先集中力量反对当前最凶恶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战胜利,然后才能建设理想幸福的社会”。很快,吴运铎便成了与敌人斗争的骨干力量,并且有了这样的觉悟:“哪怕变成土,只要是铺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让伙伴们大踏步走过去,那也值得!”
随后,吴运铎开始了革命的征程。他离开萍乡,奔赴南昌,找到新四军办事处,拿起手中的工具,成了一名光荣的机器工人。当他们在山沟里建立起第一座简陋的兵工厂,开始制造新步枪时,看着自己动手建造的厂房,吴运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这以前,我们什么时候,对什么东西能说一句“这是我们的”?河流、土地、矿山、机械、铁路……所有一切,都不是我们的。它们被少数人霸占着,我们都受少数人的奴役,只有今天,在革命队伍里,我们工人才可以自豪地说“这是我们的!”
“这是我们的!”一句朴实的话语洋溢着无比的兴奋与骄傲,它是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豪言壮语,是那个时代民众热切的期盼和发自内心的经典呐喊!
书中有一段吴运铎入党情节的描写。“过了不久,一天晚上,月亮刚刚爬上山头,罗克绳领着我翻过一道小山梁,顺着林荫小道,走进一块不大的草地。月亮穿过茂密的竹林,照着挂在树枝上的党旗,环境严肃异常。我只觉得心怦怦跳动,脸烧得发烫。支部书记宣读了我的入党申请书和自传,罗克绳把他平时对我的了解作了介绍,然后表决。‘一致通过!’支部书记宣布。”清凉的夏夜、皎洁的月光、水墨画一般隐约的山梁、青翠的竹林,还有鲜红的党旗、怦怦乱跳的心……多么富有色彩与动感的一幅画面!多么浪漫的入党仪式!读着读着竟让人陶醉!让人心生向往!
“有人说,搞兵工就是与死亡为邻。”但在吴运铎眼里,“兵工是一门科学,只要摸清它的规律,控制住它,就能把发生危险的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尽管吴运铎只上过两年学,科学知识少得可怜,时常感到不够应付,可由于战斗要求,他总是勇敢地迎难而上,刻苦自学,边学边做,精通它,征服它。吴运铎在书中写道:“在战斗岗位上,在战士的脑子里,想到的只有胜利,没有死亡!”“只有胜利,没有死亡!”何其豪迈的气概与决心!何其经典的战斗格言!
吴运铎第三次负伤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巨大的爆炸波浪把我从地面抛起来,我心里像着了火,窒息难忍,两手紧紧抓住胸前的衣服,想把它撕开。我被轰到五六丈外海滩的沙地上,只觉得天旋地转,两眼迸着火花……我的左手腕被炮弹截断了骨头,右腿膝盖下被炮弹炸劈一半,骨头也截断了。脚趾炸去了一半,脸上许多伤口不住流血,炸烂的衣服被血浸透,成了血人。”这是吴运铎第三次与死神亲密接触。“因为全身是伤,没法施行麻醉,医生只好干脆不用麻醉,把我按在手术台上,用刀、用钳子硬干。” “我昏过去,醒过来,就像经过好多个漫长的日夜。党给我勇气,敢冒生命的危险,党也一样给我毅力,来克服疼痛,我忍受着,忍受着,竭力不叫出声来,又昏过去了。”当吴运铎最终清醒过来,从来看望他的同志们脸色上,才知道自己这次受伤的严重程度。“但是,我相信死亡跟我无缘。我战胜它不止一次了。而且即便是死,或者落个重残废,在我也没有什么遗憾!既然是战斗,总有牺牲者,不是自己,就是别人。”在生命濒临死亡之际,吴运铎靠着对党的热爱克服伤痛,又一次从死神手中逃脱。党就是他的止痛药,党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多么经典的时代赞歌!
我不知道读者在读到这样的文字时是什么感受,我能体会到的是吴运铎顽强的意志力与对党无比忠诚的信念,以及为革命随时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阅读这样的文字,无疑是对我心灵的强烈撞击与巨大洗礼!我很难想象任何一个普通人在遭遇如此伤痛的情况下还能坚持活下来,还能重新起来战斗。当代社会,我们很多人已逐渐远离了疼痛,甚至谈痛色变,仿佛痛苦是一种瘟疫,是一杯毒药,谁也不愿喝下去。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也不可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大自然波诡云谲,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到天空大地、山川河流,小到个体细胞、分子原子。我们每天所看到的事物都与上一分上一秒有所不同,只是,这种差别常常细微到你无法辨别。
我喜欢看日出,每一个清晨的日出都是不一样的风景;我喜欢看夕阳,余晖的每一片云层里都隐藏着不同的故事。我喜欢看绽放的花朵,每一个季节的花开都会有不同的情状,每一朵花绽放的过程都不一样。世界上没有两朵完全相同的花,如同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两个完全相同的时代。哪怕我们自己,也是今天跟昨天不一样,未来跟今天不一样。
我们的世界因此而美妙万端、异彩纷呈、千姿百态,乃至神秘莫测。也正是因为这种美妙与神秘,人类始终对其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哪怕生活千疮百孔,浑身伤痕累累,仍旧满脸微笑,朝着朝阳升起的地方昂首阔步。
吴运铎生活的年代是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英明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步步走出压迫,走出水深火热,获得自由、民主、解放的时期。这样的时期是产生伟人、英雄的时期!吴运铎对党的忠诚体现在他朴实的话语:把一切献给党!
岁月一去不返,长江东逝,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值此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重读《把一切献给党》,不觉感慨万端。文中描述的那些经典,我们可以回忆,可以向往,可以崇拜,却无法复制。而正因为这种无法复制,才使吴运铎的形象更加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尽管无法复制,可我们仍旧要向经典致敬,向经典岁月与经典人物致敬!历史的河流滚滚向前,也许,若干年后,我们身边的某些人或某些事也会成为经典,并且也将无法复制。
(张慧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