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里来到乡村任教 乡村小学来了位“名师”校长

长江日报客户端 2021-06-11 16:06

长江日报6月11日讯 6月7日,东西湖区的一场“名师工作室”教学现场会,在位于慈惠农场的石榴红小学举行。来到这里的同行们看完展示课,都感到很惊讶:老师的授课水平高,农村学生落落大方,校园环境更是不像乡村小学。

这样的变化,是在9个月内发生的。今年42岁的张幕轩是湖北省特级教师,入选武汉市“黄鹤英才(教育)计划”,武汉市“十佳班主任”,历任吴家山六小、吴家山一小副校长。2020年9月,张幕轩从有近3000名学生的吴家山一小,来到只有150余名学生的石榴红小学做学校负责人。

石榴红小学。 通讯员徐一帆 摄

“大家都希望调到好学校去,你为什么要去乡下小学?”在东西湖教育界,张幕轩的选择,一度成为一个话题,他的老同事都这样问他。张幕轩说,当时他没有回答,因为行动和成果自然会给出答案。

买图书、装空调

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

从吴家山到慈惠石榴红村,不仅仅是十几公里的路程,还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反差。

“跟城里的孩子相比,农村孩子的学习环境确实要差很多。”张幕轩说,更让人心疼的是,这里的留守儿童较多,面对陌生人时,紧张、胆怯、自卑都写在脸上。

每间教室里都装上空调。 通讯员徐一帆 摄

阅览室换了一批新书,学生们阅读兴趣高涨。 通讯员徐一帆 摄

教室安装空调,争取专项资金更新图书,在卫生间旁的洗手池上安装热水器……在张幕轩的争取下,一件件事得到落实。看到孩子们课间没有什么娱乐,而且农村的孩子们习惯趴在地上玩,卫生状况堪忧,他安排每个教室装上一排柜子,把阅览室的书搬进教室里;添置呼啦圈、踺子、球拍等,供孩子们课间娱乐;组建啦啦操队,把原来的自行车棚改造成一个“练功房”。以前从教室到食堂有一小段距离,每到刮风下雨时,孩子们就淋着雨小跑去吃饭,张幕轩又建议在通道上建起遮雨棚。

一点一滴的改变,都是为了孩子们在更好的环境里学习生活。

名师教、传帮带

更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

算上张幕轩,石榴红小学的教师只有15名,还有1名临时聘请的老师,之前部分年轻教师流失严重。

“干部,就得干得多,干在前面!”张幕轩教四年级的语文,他不会开车,每天早早出门坐公交,提前半个小时进教室,上课前的时间,他跟孩子们聊天、辅导学习。

绩效评价的标准,向教学质量倾斜。张幕轩的工作室承担了4项省市级课题研究,近年来培养出多名优秀教师,这些优质资源,对石榴红小学的老师们敞开大门,每半个月请专家授课、进行学习交流,更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张幕轩在课堂上。 通讯员徐一帆 摄

张幕轩自己也定期为年轻老师上示范课,手把手地教。2021年5月,在东西湖区第二届小学作文教学竞赛中,他的“徒弟”、该校语文教师张丽媛荣获一等奖。

张丽媛说,感受到好的教育所带来的成就感,老师们也更积极地把心思花在怎样上好课、怎样教好孩子上。今年,学校还多了3名转学生,都是家长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把孩子从外地转学回来读书的。

反哺家乡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让农村教育强起来,这不是一句空话,总要有人去做,那就从我做起吧。”张幕轩说,自己一路走来,受到很多同事的帮助,也是国家的培养下才有今天的成绩,去乡村办优质的学校,是他给自己的新挑战。

东西湖区教育局副局长王丹介绍,去乡村小学,是张幕轩自己申请的。省特级教师无论在中心城区还是新城区,都是“宝贝”,每个学校都舍不得放走的。但为了教育公平和资源均衡的长远规划考虑,局里尊重他的决定。

“这也是我反哺家乡的一种方式。”张幕轩当年就是在石榴红小学读书,考上师范走出乡村,1998年毕业后刚好被分配到石榴红小学任教,3年后被调往东西湖实验小学,一步步成长为省特级教师。

孩子们在音乐教室跳啦啦操。 通讯员徐一帆 摄

短短大半年,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变得积极阳光、大方自信了。今年,石榴红小学低中年级孩子们组成的啦啦操队在全区大赛中获一等奖,这是他们第一次站在舞台中央,获得成功和自信的体验。

“让农村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做这件事的成就感,让我感到发自内心的欢喜。”张幕轩说。

(长江日报记者肖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