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6月4日讯 亲手制作一艘红船,在制作过程中重温“红船精神”!6月3日上午,“铭记百年党史 弘扬红船精神”嘉兴南湖红船文化展开幕式上,武汉理工大学的十名学生展示了他们亲手制作的一艘红船。
此次展出的100余幅“红船精神”主题书画作品来自嘉兴南湖,“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红船文化展开幕式上,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经表示,学校要将“红船精神”与专业知识、科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立足新时代,挖掘“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为迎接本次红船文化展览,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师生立足“第二课堂”,结合专业知识、学科背景,亲手制作了一艘红船模型。在缺乏母型船型线数据的情况下,师生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综合考虑模型预计的占地面积、现有加工技术条件和材料等,原版复刻了这艘历经时代洗礼、永不褪色的红船。
交通学院交管系2019级研究生王绍凡告诉长江日报记者,5月初,上了“红船精神”专题微党课后,他萌发了亲手制作一艘红船的想法,很快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在一天之内组成了10人的制作团队,囊括了从大一到研二的各个年级。
没有红船实体,团队通过反复查找和对比资料,得知了实船长约16米,型宽约3米。接着,他们根据成品预计的占地面积、现有加工技术条件和摆放空间的初步规划确定了最终成品的尺寸,结合实船尺寸,确定了模型缩尺比和主尺度;考虑了木料选取和加工工艺的问题后,初步敲定了整体设计制作的方案:按照一比八的比例制作红船。
团队成员王佳月介绍,虽然有专业优势,但制作红船却并不轻松。“第一版主船体,我们采用的木料菠萝格竟然是湿木料!这导致主船体晾晒后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板缝!在学院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没有气馁,而是换用了樟子松干木料,从头来过,一回生二回熟,这次主船体终于真的顺利完工了。”
王绍凡说,在制作红船的过程中,避免不了地要查阅红船资料,而每查阅一次红船资料,团队成员们都会加深对“红船精神”的理解,“我觉得我们制作红船的过程,就是一堂特殊的党课,对我们加深对入党誓词的认知有着极大的帮助!”
此次嘉兴南湖红船文化展将在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图书馆一楼展览至7月4日。
(长江日报记者赵家新 通讯员张亚祥 林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