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不返贫 振兴不掉队

湖北日报 2021-06-01 11:37

“香菇小镇”兴起织袜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中朝 通讯员 兰昌林

村情档案

人口:4237户、15380人

面积:3000亩

脱贫户:4237户15380人

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是全省最大的易迁安置点。5月2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这里,只见社区依山傍水,山青水秀。幢幢公寓楼前,绿树成行,花团簇锦。

走进社区企业棉伙棉伴智能纺织科技公司,1800多台机械正满负荷生产,600多名工人忙碌着。脱贫户徐根是挡车工,他每月工资6000多元。

“挡车工是技术活,适合有文化的年轻人,年龄大、文化低的易迁户则可以在包装车间干活,收入也有3000元左右。”公司文员朱潘桂介绍。

作为郧阳区的招商引资项目,从上海引进“亚洲袜王”高宝霖家族投资4.5亿元织袜产业,可年产袜子2亿多双,产值10亿元。许多易迁户在企业上班。

香菇是社区的第二大产业。这里集中连片分布着527个香菇大棚、1456个香菇小棚、670个菇房。这些大小菇棚都包给了脱贫户,生产、烘干、加工、包装、贸易等综合年产值5000多万元,带动780多户贫困户脱贫。由于产业集中度高,青龙泉社区被称为“香菇小镇”。

31岁的罗家超,2017年包两个菇棚,年收入可达十余万元,他脱贫后又脱单,去年娶回了新媳妇。

在香菇龙头企业昌欣菇业公司,记者隔着玻璃窗可见,温室内生长着五颜六色的各类香菇、灵芝等菇类产品,深加工产品有香菇脆、香菇酱等。

“搬得出只是易迁的第一步,关键是能致富。”社区党委书记王瑞永说:“现在的红火局面,得益于前期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变分散安置为集中安置,布局袜业、菇业两大产业。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

如今,青龙泉社区公园、游园、健身器材齐全,商业步行街、文化广场有四五个。北京市东城区对口援建了幼儿园,新建的九年制学校也已落成,投资上亿元社区配套医院加紧建设。

大山“种都”安子堡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翟兴波 通讯员 向相辉

村情档案

人口:389户1393人

面积:4平方公里

脱贫户:112户368人

5月26日,来凤县三胡乡安子堡村2组唐家坝水稻良种基地,20多名村民在田间忙活。

56岁的村民向开金推着一架木制划行器在水稻父本行里穿梭,其他人员则在划好行里栽种水稻母本。

“水稻制种亩产约400斤,能赚5000元。2019年,制种23亩水稻宜优863,挣了13万元,买了一辆轿车。”向开金笑着说,“今年制种30亩,希望再有好收成。”

安子堡村是来凤县46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6年,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以下简称种业司)与村里开展结对帮扶。种业司调研后发现,安子堡村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耕地肥沃、四面环山、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水稻制种的天然良地。于是,种业司与安子堡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把水稻制种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

水稻制种具有一定科技含量,谁来领头?该村村民、县科技特派员伍发明有多年水稻育种经验。种业司与村“两委”找到伍发明。伍发明欣然同意,迅速成立富民种业产销合作社,当起领头人。

种业司还协调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在安子堡村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试验示范科研基地,筹措资金10万元办起图书室,举办科技培训班,带领社员到外省外地学习;与省市县相关部门沟通,投资3000万元在安子堡村落实国土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上马水稻烘干设备;协调湖北省种子管理局为合作社增添20万元种子检验设备,以保障种子质量。

2019年,安子堡村水稻制种面积达1000多亩,带动周边村民种植4000亩,平均每亩收益达5000元。水稻制种带动全村56户、周边村91户村民走上致富路。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安子堡村九组二房寨,村支书伍小英指着在雨中摇曵的绿茶苗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今年,我们用三个月时间开发茅草山,栽种了200亩绿茶,这将成为村里新的富民产业。”

小丰山别出心裁卖风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村情档案

人口:223户986人

面积:2650亩,耕地1111.2亩

脱贫户:78户253人

集体收入:之前负债43万,2021年预计可达50万元

荷叶田田,蝉鸣悠长。5月27日,雨后初晴,红安县城关镇小丰山村百亩香莲基地美成了一幅画,来打卡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

“再过个把月莲蓬熟了,游客会更多。”村支书周从贵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村里探索农旅融合,将网红流量变现,带着大伙吃“旅游饭”。

小丰山村,2015年被定为重点贫困村。村里引进市场主体,成立红虹食品加工厂和电商公司,发展红苕种植、加工等产业。

“红安苕摇身一变,成了爆款食品。线上每月卖出上万单。”周从贵说,2020年,红薯加工给村集体和脱贫户带来近百万元收入。

脱了贫,乡村振兴怎么走?眼瞅着来村里学习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周从贵想到了发展旅游。“咱村没山没水没看头,城里人谁稀罕?”一开始,大伙没信心。

“就是给城里人找个发呆、放空的地方。”这些年,周从贵外出学习多见识广,她给大家鼓劲,“县城开车过来只要十多分钟。游客来了,青菜、土鸡再也不用挑到县城,在家门口就能卖出好价。”

“从贵的话,我们听!”大伙都信这个“拼命三娘”。之后,村里从浙江请来旅游规划团队出谋划策,将村里的生态菜园和香莲基地打造成采摘游景点。

“今年打算再建30至50个蔬菜大棚,一半专门做采摘;400多亩香莲基地全部种上太空莲。”周从贵说,过去,村里建大棚,租给村民打理,抗风险能力差,新建的大棚将由村里的合作社统一经营,请村民务工,蔬菜全部打上“小丰山”牌。

行走在环村公路,文化广场、特产超市、停车场、旅游公厕……小丰山村的各种旅游设施正在逐步配齐。村干部向记者介绍,村里将对荷塘周边的道路、休憩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100多万元建设资金已经有了着落。

周从贵说,眼下村里还只有一家农家乐,今年将投入100万元支持村民办农家乐。

付家垸湖堤变“绿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会君 通讯员 童金健 但唐静

村情档案

人口:193户923人,党员37人

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3234亩,水田900亩,旱地2334亩

脱贫户:25户95人

依偎着黄盖湖,就是赤壁市黄盖湖镇付家垸村。

5月27日,吃过早饭,村民何军民就出门了。他攀上一段小坡,滟潋的黄盖湖尽收眼底。他指向远方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黄盖湖流向长江,前面大约2公里,就是入江口。”

何军民开始疾步快走,履行他作为护渔员的职责——每天早晚两趟,沿湖转一圈,检查是否有地笼捕鱼、是否有违规垂钓等等。

何军民曾是村里的贫困户,2018年脱贫摘帽。他常年在湖里捕鱼,每天4、5点就要起来,7点就要到集市上去卖鱼。长江禁捕后,他的鱼船销毁了,上岸做了护渔员。“白天巡湖护渔,还种了12亩水稻,养着龙虾。”

他的脚下,是新修的沿湖绿道。何军民说:“以前湖边乱糟糟的,荒草丛生,空气里都是鱼腥臭。禁渔后,村里环境明显好多了。”

长江大保护,赤壁市花大力气做好黄盖湖生态修复综合治理。2018年,拆除水域内违法围堤4000余米、堤上围网1.2万余平方米、迷魂阵1008部……环境治理好了,镇里将12.5公里的湖堤进行硬化、绿化。在付家垸村,还修建了人行绿道。

记者跟着何军民巡湖,岸边蝴蝶飞舞,花儿迎着夏风摇曳生姿。

走着走着,何军民话更多了:“脱贫不脱政策。小孩上高中,每年有学费补贴。去年修房子,不小心摔下来导致左脚掌骨折。花费了1.4万元医药费,自己只出了100元。”

围湖一圈,大家来到村里临湖第一家王亮家。他家紧挨湖堤,门口还堆着龙虾捕捞网。王亮说,作为脱贫户,他还享受着无息贷款政策,养着100多亩龙虾。

王亮兴致勃勃邀记者感受省界:“对岸就是湖南临湘市。以前,我们羡慕对岸,他们的湖堤修得美。每到傍晚,我们都是去湖南散步的。如今,都不去啦,家门口的绿道美多啦!”

业产坪茶香沁人心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澍森 匡柏学 通讯员 王登府 简妮斯

村情档案

人口:612户1907人

面积:22.3平方公里

脱贫户:168户519人

集体收入:2020年18.3万元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绵延的茶田望不到边。

还没走进五峰县仁和坪镇业产坪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就闻到沁人心脾的阵阵茶香。

五峰是万里茶道的源头之一。这里脱贫靠茶,乡村振兴也离不开茶。

2013年,鑫鼎集团对口帮扶业产坪村,公司总经理何建刚是市工商联副主席,仔细考察后,决定让集团的长盛川茶叶公司在村里建厂。

5月24日,在村口长盛川茶厂,茶农陈从新用小车送来一千多斤鲜叶。62岁的陈从新笑着说,自己家里不仅有几十亩茶田,还养着上百头猪,年入上十万。

回忆起村里的脱贫路,村支书刘国安称,鑫鼎集团不仅带来了项目,更转变了村民的旧观念。

2013年,村支部与鑫鼎集团商定,公司为茶农提供技术支撑,只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生态种植的茶叶,保价保量收购,确保全村按期脱贫。没料到,生态种植受到多数村民的抵触。“不打农药,茶树发病死了算谁的?”……村民不买账。

为了打消农民的顾虑,2015年,公司改变思路,投资2000多万,从村里流转300亩茶园自建生态基地,并建立茶叶初制加工厂,茶农既得到土地流转收入,也在基地打工挣收入。更关键的是,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茶叶品相顶呱呱,卖出了高价。如今,在长盛川的示范带动下,茶农自发以生态模式种茶。长盛川的种植基地面积也达到了1500亩,常年招收100多个村民务工,夏秋茶的利用率提高到90%,每亩纯利润达3000元,增收2000元以上。

“搞农业不是三五年的事,光企业赢不算赢。”业产坪村脱贫后,鑫鼎集团正在研究帮助推进乡村振兴,通过种好茶、做好茶、打品牌、卖好茶,实现农民、村委、企业三赢。

服装产业园富了古堤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吴文娟 通讯员 尹立群

村情档案

人口:616户2532人

面积:耕地1420亩

脱贫户:56户190人

集体收入:过去负债14万元,现在年收入50万元

5月2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仙桃市毛嘴镇古堤村的服装产业园,只见一家家服饰厂开足马力。流水线上,工人们一字排开,一条条女裤随智能吊挂系统“起承转合”,迅速成型。

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曾经尝尽了贫穷滋味的古堤村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机会。几年前,汉正街服装产业向外转移,古堤村主动对接,建设产业园。

村民刘军武、朱红苗夫妇多年前在汉正街开服装厂,2015年回乡创业。“工厂搭上直播带货的快车,一年比一年好,年销售女裤300万条。”朱红苗笑着说。

“只要肯做事,就能赚到钱。”村支书张四清称,村里上到60多岁的老人,下至20岁左右的小年轻,都可以在家门口就业。

一幢幢厂房拔地而起,一张张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如滚雪球一样,产业园一天天“长大”,延伸到文庙、别湾村。近年来,省市自然资源部门驻村工作队倾力帮扶,解决了发展的用地难题。目前,园区共有服装企业250家,吸纳工人3.5万人,年产女裤1亿条,年产值突破70亿元。

“夫妻进厂房,一年一台车,两年一栋房。”一批批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渐渐归巢。

生活富裕了,精神也要更富足。

连日来,古堤村的乡贤理事会正忙着“五美家庭”的评选。“树立勤、孝、净、诚、和的文明乡风,是我们村治理的重头戏。”张四清说。

乡村振兴,必须有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除了全村54名党员,村里还成立了乡村振兴理事会以及乡贤理事会,调动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修路挖渠、扩建广场、清洁庭院、垃圾分类等大事小情,都由两个理事会和村民代表商量着决定。每年,村里都评选“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好媳妇”“十佳洁美家庭”,引导村民摒弃陋习。

不久前,村党支部当选为“全国先进基层党支部”。

四棵枫村民吃上农旅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吴滕钰 万静 邹家珍

村情档案

人口:351户1263人

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503亩

脱贫户:120户361人

集体收入:年收入20万元

一边是波光潋滟的白莲河,一边是色彩斑斓的森林花海。

初夏,走进英山县方家咀乡四棵枫村,记者惊诧这里醉人的景色。

四棵枫村地处鄂东第一人工水库白莲河畔,昔日贫困人口占三分之一,人多地少。村民出村只有一条土坯路,破烂不堪,严重制约了村里经济发展。

2015年,中国红十字会、省侨联和县司法局驻村开展精准扶贫。仔细研究后,工作队与村两委一致认为要吃水库农旅饭。

对口帮扶从修路开始,为方便山货出村、游客进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多番争取,先后建起三条总长16公里长的高等级公里,一条连接了省道,一条连接了重点景区“四季花海”,一条连接了白莲河水库环库生态旅游公路。

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为四棵枫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大棚蔬菜、苗木种植、光伏发电产业,一项项产业发展起来。2020年,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达20万元。村民家的土鸡蛋、土猪肉等山货开始进城。44岁的脱贫户段金凤在景区做苗木养护工,她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婆婆住院能报销,孩子学费能减免。自己每月工资2000多元。去年,家里买了一辆摩托车。

日子好起来,生活美起来。在各级项目资金支持下,四棵枫村先后建成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7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村卫生室,光纤入户。

“脱贫路”通了 ,“小康路”还在继续。5月26日,记者看到,一条穿村公路正在施工,沥青路面已初具雏形。村支书王保林说,这又是一条旅游环库公路,修好后,沿线5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就可吃上“旅游饭”。下一步,村里要科学规划,布局农业采摘、农家乐、民宿、少儿研学等产业。

“新农人”带活石田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训前 通讯员 程应平

村情档案

人口:420户2058人

面积:耕地2880亩,水面1000余亩,山地9000多亩

脱贫户:71户207人

集体收入:每年6万元

“小满天天赶,芒种不容缓”。小满一过,正是采收夏熟作物,抢播下一茬口的时节。

5月26日,阳新县枫林镇石田村蔬菜基地笑声不断,妇女刨开一垄垄土豆,男劳力装筐挑回仓库。基地负责人柯贤祥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土豆采收后,地里立马移栽朝天椒,收割后,加工成辣椒酱。

“全村包装成了石田古驿景区,油菜花节、采笋节、美食节相继办起来,油面工厂化生产,开心农场成为学生研学基地。”村支书柯希栋细数村庄变化,眼睛笑眯了。他感慨地说:“一旦人气旺起来,老百姓的日子也就红火了。”

石田村2014年被列为贫困村,柯希栋说,那个时候,土地产出低,农民外出打工,许多土地撂荒无人问津。

促成这一变化的,首功就是“新农人”柯贤祥。

2015年,在外有了原始积累的柯贤祥回乡,他凭借丰富的视野,带回不一样的种田模式。他将土地流转后,集约化经营,成立阳新石田农业旅游产业园。水田采用稻蛙共生模式,旱地种植大棚蔬菜,水面发展特种养殖,山场进行景区化打造,土地效益大增。

激活土地,让农民在家门口有活可干。产业园常年招收30多个村民务工,农忙季用工高峰达上百人,许多脱贫户从中受益。

山门就此打开,农产品进城,市民下乡,双向良性循环。2018年,村集体脱贫出列。

黄石市下陆区政协驻村帮扶,为石田村脱贫助了一臂之力。队长陈松杰这两年成为义务推销员,往黄石城区推介石田农产品。

摘帽后,陈松杰依然呆了下来,除了继续帮助销售农产品外,又帮助落实国家各项新的帮扶政策,重点跟踪情况特殊的脱贫户与低收入户,守牢不发生返贫的底线。

推进乡村建设,石田村行动起来。“卫生不留死角,拆旧复绿,整治排水沟,村主干道铺沥青,为村民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柯希栋说,石田村环境综合整治摆上日程,正细化方案。

刘王村的蔬菜直销香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茜 通讯员 杨雄 王迪

村情档案

人口:607户3150人

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3882亩,人均耕地1.25亩

脱贫户:120户386人

集体收入:年收入过20万元

灯光闪烁、乐曲欢快。

5月27日,监利市网市镇刘王村村民李功安与几个伙伴欢快地跳着广场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她家墙上一张全省广场舞优秀奖的证书格外显眼。

60多岁的李功安如今在离家不远的蔬菜示范基地里当工人,她指挥工人将刚采摘的广东菜心、日本芥兰打包上车。经过16个小时长途运输后,这些蔬菜将出现在香港市民的餐桌上。

去年,香港大派公司与监利峰岚农业公司共同组建湖北峰蓝农业,在刘王村投资5000多万元,流转土地1800亩建设蔬菜种植基地。

李功安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把地流转给了峰蓝,自己在峰蓝做采摘工,一天可以挣到300元。

刘王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由于土地产值低,大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家里的土地以每亩100至200元的低价流转。

2014年,村支书岳海燕上任后决定将村民分散的土地进行规模整合,发展水产养殖与蔬菜种植。

2018年,监利亿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每亩805元的价格流转水田790亩,投资千万元发展稻虾连作产业,村民当年实现收入64万元。

短短三年时间,刘王村集体收入超20万元。2019年,刘王村整村出列。去年,该村荣获“全国文明村”。

乡村振兴怎么干?岳海燕称,还是要继续发展产业。村里已经与峰蓝公司协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把蔬菜种植发展到3万亩,年产值达8亿元。

黄龙观党员干部带头种核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通讯员 杨邹 杨龙声

村情档案

人口:225户906人

面积:23.8平方公里,耕地1610亩,山林33000亩

脱贫户:52户120人

集体收入:过去负债200多万元,现在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

5月底,正值核桃开花结果的关键时刻,保康县马桥镇黄龙观村村民徐景高每天都会在4亩核桃林中穿梭,拔草、掐叶、捉虫。70岁的老徐说:“虽说合作社统一管护,每天自己来转一圈,心里踏实。”

黄龙观村位于保康县最西端,茫茫群山,交通不便,“穷”名远播。2014年时,全村225户只有1家砖瓦房;贫困率在20%。

穷则思变。村里最优质的资源是3.3万亩山林,山间随处可见上百岁的野核桃树让村支书章祖良有了发展核桃的思路……

“种玉米、小麦,好歹能混个温饱。种核桃,长达五年的种植期谁给钱?丰产后,卖给谁?”有村民觉得他在异想天开。

“这种事,必须党员干部带头,让村民跟着种、主动种。”面对村民的重重疑问,在县公安局的帮扶贫下,村里成立湖北龙观核桃发展专业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管护、统一收购。截至目前,全村已有202户农户加入合作社。

种植核桃,周期很长。丰产期前,合作社以每株14元的价格给予补助,村民每年每亩收益500元至700元,与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产值大致相当;进入丰产期,村集体取消补助,但合作社以市场价格统一收购。

2020年,村里核桃种植面积达到3500亩,总产量12万斤,20元至40元/斤对外销售,供不应求。以徐景高为例,4亩核桃收入近万元。

如何发展核桃深加工产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周文朋已谋划出三条路径:发展采摘游、体验游;引进社会资本建设休闲食品加工厂;核桃树下套种柴胡、白芷等中药材,增加附加值。

他说:“争取明年再扩大面积,招商建设加工企业。”

砂糖橘“甜”了光华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冬林 祝华

村情档案

人口:407户1422人

面积:8000亩,耕地4000亩

脱贫户:43户106人

集体收入:脱贫前负债16万,现在年收入5万元

5月2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光华村探访。

光华村是武汉市271个贫困村之一,以前是典型的空壳村。村支书付开华介绍,2015年以后,中央省市区与帮扶单位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农田水利、道路设施和产业发展。

2017年,光华村引入武汉佰果冠果业公司,流转土地1000多亩,连片种植砂糖橘。老板张朝是一名80后,武大毕业后受父亲影响投身农业。公司每年给村集体交纳管理费8万元。

去年,橘树挂果,收获砂糖橘十几万斤,通过电商销往全国,每斤6元多。有技术、有销路,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砂糖橘150多亩,公司给村民提供橘苗、技术与销售服务。

“我和丈夫在橘园打工,一年挣6万多。”脱贫户任甚红和贵州籍丈夫为照顾多病的父亲,返乡后到橘园打工,平时还在村里开了个小卖部。

地处武汉市的光华村脱贫之后又有新期盼。张朝还想流转一千亩,但是配套用地批不下来。街道办主任郑宜珍介绍,山坡街86%的土地都划作了基本农田,因土地政策限制,项目遭遇配套落地难。

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罗书忠说,期盼上级能调整规划,为乡村公用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留出配套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