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绕,贡水穿城,一个景城融合的土苗风情浪漫小城正从诗画中走来。
中国民族民间龙舟公开赛宣恩站比赛现场。该赛事由地区性升级为国家级赛事。
锣圈岩天坑是“动植物王国”,有着令人称奇的原生态自然景观。
梦巢小镇文创基地,主播通过网络平台推介农副产品。
宣恩万寨乡伍家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开启新生活。
一年一度的新春灯展点亮贡水河,璀璨星光沉浸于这一河温柔,小城尽显风韵。
图/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宋文 刘亚丽 陈绪开
立夏刚过,宣恩县伍家台村千亩茶园内,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茶农胡奎和乡亲们在一行行垄间穿插,双手一提一采,背篓里就铺满了嫩叶。
“一年四季都能采茶,只要不懒,怎么都能赚到钱。”胡奎乐呵呵地说。茶园旁,他经营的农家乐生意火爆。
宣恩,地处鄂西南边陲,这里“八山一水一分田”,800米以上的山地占70%。过去,“这山连那山,抬头一线天,对面看得见,走路要半天。”道路的艰难险僻,让大山里的乡亲贫困多年。宣恩因此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湖北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宣恩人历来有着艰苦奋斗的传统。史料记载,作为革命老区,贺龙元帅曾带领工农红军转战宣恩八年之久,创建湘鄂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板栗园大捷载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全县有3000多人为中国革命捐躯。近年来,宣恩人全力攻坚精准脱贫,于2019年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9万余人告别贫困。
五月初夏,徜徉茶园,喝茶、赏茶,听往事,微风轻轻吹过,那远久的历史与现实交错,让人心生沉醉。
搬出来的幸福
清晨,大山环绕的晓关侗族乡野椒园侗族大院,炊烟袅袅,龙明礼和老伴向光菊忙个不停。
2018年末,野椒园生态文化旅游区新建起“侗族大院”,把龙明礼等40多户贫困人家从深山里迁移出来,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家走上脱贫致富路。
这几年,宣恩完成易地扶贫搬迁9631户33945人。居住在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家,搬进了靠近城区、集镇、景区、园区和中心村的69个安置小区。每个小区设有社区服务中心、就业创业空间、卫生室、文化广场、超市、菜地,家家户户开启新生活。
从农村搬进社区,农民变工人。设在安置小区的微工厂,宣恩有136个。伍家台4A级景区核心区内,20个村的125户受安置人家,就在自家楼下的茶叶微工厂干活。
“家门口就业,可以照顾老人小孩,每月还能赚到4000多元。”高罗镇周家堡易地扶贫安置点,正在加工服饰的刘仕云开心地说。
如今,以沙道沟、高罗、万寨、晓关等乡镇为核心的易迁“扶贫工厂”,已成为宣恩县域工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深耕那片“绿海”
去年4月,宣恩人欣喜地在央视直播间看到,数位家乡父母官化身主播,为特色扶贫农产品带货。伍家台贡茶、亿来健硒黑茶、慢土豆和豆制品等热销不断。
农产品成“网红”,源于生态农业已成为当地绿色崛起的强力支撑,这是宣恩的优势和发展底色。
近年来,宣恩把产业之根深扎农村沃土,按照“北茶南果高山药”的产业布局,坚持走“有机”“富硒”“精致”之路,推进烟、茶、畜、果、药、菜六大产业提档升级,特色农业基地面积达到86.8万亩。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获 “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全国重点产茶县”等8 块国字号招牌。伍家台贡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开启四季浪漫之旅
2021年春节,宣恩一年一度的新春灯展点亮贡水河,音乐跑泉与亮化一新的楼台亭榭相辉映,亲水走廊行人如织,璀璨星光沉浸于这一河温柔,小城更显风韵。
这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宣恩人的长情告白:仙山贡水,等你来一场浪漫之旅。
宣恩自然资源富集、山水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村村寨寨皆文化。这里有国家级非遗“薅草锣鼓”“三棒鼓”, 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彭家寨、庆阳凉亭古街,还有湖北唯一保留完整苗语苗俗文化的“小茅坡营”。
一道道风景,连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诗与远方在这里碰撞,乡村振兴的种子便如朝阳喷薄而出,一个浪漫的全域景区集群,正从诗画中徐徐走来。
这些年,通过产业融合,实现脱贫攻坚、品牌创建、文化旅游的碰撞,宣恩“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画卷已经开启。到2025年,年旅游接待总量将突破700万人次。面对未来,宣恩百姓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