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国字招牌”十七载 ——长江埠工业园的“硬门槛”

湖北日报 2021-05-26 09:50

长江埠工业园俯瞰。 (通讯员 李鸿飞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通讯员 丰俊 冯璇

2014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柴广作出一个决定,放弃广州的工作回家乡应城发展,到湖北双键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任职。

这家公司位于长江埠工业园。离开国际大都市,就职一个乡镇工业园,柴广有自己的理由:这里有自主创新的土壤和源动力。

吸引高科技人才百余人、高科技企业16家,连续17年挂牌“国家火炬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一家镇级工业园区何来如此魅力?5月中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探访应城市长江埠工业园。

“伪高新企业”谢绝入园

“我们想申请落户工业园。”

“谢谢你们,但我们更看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

今年初,一家武汉的企业慕名而来,找到应城市长江埠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想在园区投资建厂,不料却因规模小、技术门槛低被“婉拒”。

“以前我们是跑商、招商,现在是选商!”长江埠街道党工委书记梁新宏坦言,只有安全环保、高科技、投资规模过亿元的企业才能进园区。

精细化工是应城特色传统产业,长江埠与汉川、云梦交界,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素有“小汉口”之称。长江埠工业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批精细化工企业在这里落户、扎堆。其中,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占有一席之地。

2004年,国家科技部认定长江埠工业园为“国家火炬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每5年复核一次,不达标就“摘牌”。

“拿回这块国家金字招牌不容易,守护它更难。”梁新宏说。

一方面,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8亿元用于园区水、电、路、气、通讯网络等建设,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一座工业污水处理厂,实现园区工业污水管理闭环和在线监测,使用清洁能源,降低企业投资和运行成本;另一方面,严格把关入园企业,重点瞄准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产业的上市公司和高成长型企业,开展精准招商。

园区会同科技、环保、应急等部门一起,成立项目论证专家团队。每个项目入驻前,专家们对投资方的经济实力、产品前景、工艺流程等进行科学论证,设立准入门槛,不让一家“伪高新企业”进驻园区。

功能齐全的“硬环境”,加上优中选优的“硬门槛”,吸引了一批干事创业谋发展的实干企业。卓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从武汉搬迁至长江埠工业园,2016年投产。在董事长杨华看来,园区具有国字招牌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基础设施优势,是投资、创业的沃土。

目前,园区规模不断拓展壮大,占地达5000多亩,聚集了50多家规模以上高科技创新企业,产业链条变长加粗,涉及化工新材料系列、高端油墨系列等300多个系列产品。

你追我赶谋“创新”

每年5-6月,一年一度的应城市创新大会如期举行。

领奖环节,长江埠工业园的企业一直是主角——宇阳药业、强丰新特、吉和昌化工等企业多次荣获应城科技奖励。

你创新,我支持。应城市制定出台《进一步激发全市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措施》,每年财政拿出真金白银,以奖励或补贴的方式支持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应城市市管专家人才”称号。“这项政策坚持了十几年,从未间断过。”应城市科技局局长陈述珍说。

企业的创新动力,不仅来自政府的鼓励,更源于市场的压力。

钱坚锋是湖北宇阳药业的技术部经理,这两年,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加班至深夜已是常态。他告诉记者:“老板盯得紧,每天都要听技术研发进展情况汇报。”

湖北宇阳药业是研发和销售心脑血管类、降血脂类药等医药中间体的企业,2017年之前,医药产业利润率较高,企业生存环境宽松。随着资本不断涌入,同行竞争加剧,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突然间发现,市场上同类型产品,别人做得更低,品质更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董微说。

别无选择,惟有创新。钱坚锋举了一个例子,仅添加催化剂这一工艺,学问就不小。选取哪种催化剂、多少量、什么温度时添加,每一点变化,制出的产品就千差万别。

每一款产品,宇阳提前谋划,不断试验,反复模拟,选择出最佳方案。目前,宇阳生产医药中间体转化率达到94%左右,在同行中领先。

市场倒逼之下,企业从被动创新到“我要创新”。湖北雨田科技公司是一家生产打印机油墨彩粉的企业,董事长雷正兵,兼任技术总监。根据需要预判市场,做好研发储备,科班出身的他常常跟技术人员一起,埋头扎进实验室。采访当时,雷正兵兴奋地告诉我们,一款相片纸粘胶剂技术水平已经超过日本等国家,打破了“只能依赖进口”的历史。

创新路上,你追我赶。近年来,园区诞生了1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据全市总数量的三分之一。

平台共享破解“成长的烦恼”

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实力有限,如何创新发展?

“搭建一个产学研平台,实现创新资源无缝对接。”陈述珍说。

同样是做医药中间体的企业,相比于行业“老大哥”宇阳,强丰化工公司仍处于成长阶段。

成长的烦恼不可避免。强丰化工公司使用的是传统化学反应设备,在外出考察中,他们发现行业内出了一款更加安全节能的“微通道化学器”。可自身技术团队很年轻,创新能力不足以研发此新设备。

迷茫之际,园区的“店小二”上门了。

了解强丰化工的想法后,市科技局和园区的工作人员认真做好记录。一个月后,强丰化工的技术需求被发布到省科技厅官网上,面向省内外征集解决方案。

很快,武汉工程大学“揭榜”攻关,一番细致的考察沟通之后,双方签下了共同完成研发“微通道化学器”的合约。与此同时,省科技厅立项支持100万元。

面对成长型企业遭遇的“卡脖子”难题,长江埠工业园与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科研院所签订长期战略合作,依托科技部门立项,将科教资源释放于园区,有针对性地服务于企业。

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投入。园区联合工行、农行、农商行、邮政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企业量身定制多项特色金融产品,提供优惠贷款,解企业燃眉之急。

不仅如此,长江埠工业园还引入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面向园区内所有企业,提供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专利申请、成果转化、校企对接、法律咨询、政策培训等服务。

“通过科技、金融、法律等平台,解决企业发展现实难题,培育出更多细分行业领军者,共同彰显和提升园区的影响力。”长江埠街道党工委书记梁新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