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讲解员向游客讲解南昌起义的历史。
一名老人在认真阅读九江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
游客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
在位于南昌的解放军陆军步兵学院训练场,学员在雨中进行战术练习。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被屠杀。白色恐怖和腥风血雨之中,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宣告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坚决斗争,于黑暗中开启中国革命新的一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南昌是江西省省会,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八大支流之一的赣江穿城而过,一江两岸风光秀美。
4月初,长江日报“华彩长江 激越百年”采访团从武汉出发,乘“复兴号”高铁,先访九江,再访南昌,在这片曾被鲜血浸染的英雄土地上,展开“华彩长江 激越百年”采访活动。
■ “九江谈话会”小楼照片犹存,南昌起义在此策划
九江古称浔阳,有着2200多年历史,是长江中游重要港口,鄱阳湖和赣、鄂、皖三省河流在此汇入长江,浩荡东流。
时值周末,九江城内春风拂面。滨江路是九江城最早的主干道之一。沿着江堤徐行,江畔的风饱含着长江特有的水的气息。路两旁,九江市树香樟恣意生长,香气宜人。
然而94年前的九江,乃至整个中国,都被笼罩在一片白色肃杀之中。贺龙在1951年刊登于《长江日报》上的《回忆八一南昌起义》一文记述:“记得八一南昌起义的前夜,内外情况是异常紧急的,蒋介石在四月十二日就在上海举行了反革命的政变与屠杀;五月二十一日长沙又发生了反革命的政变与屠杀;七月十五日武汉的国民党也公开叛变了革命。”
据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统计,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面对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九江市史志办副主任柳秋荣向长江日报采访团介绍:“毛泽东同志当时极力主张放手发动和武装工农群众。革命者越坚决,越可以制止反革命的进攻。”
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指定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5人,组成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排除陈独秀的错误领导,确定了武装斗争的总方针。
在九江市博物馆,长江日报采访团看到原九江英租界海关的照片。1927年7月20日,在这栋小楼里举行的会议,犹如一声惊雷,掀起了中国革命的滔天巨浪。
柳秋荣介绍:“这次会议史称‘九江谈话会’,会议首次提议独立发动反对南京政府和武汉政府的军事行动,即南昌起义。”
与会者有5人,谭平山、李立三、邓中夏、叶挺、聂荣臻。“九江谈话会”后,中共中央派周恩来赶往九江、南昌,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和彭湃4人,组成党的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组织和领导南昌起义。
7月30日清晨,张国焘到南昌向前敌委员会传达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指示,称起义需说服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统帅张发奎。但前敌委员会有更清醒的认识:张发奎态度动摇,与汪精卫联手是早晚的事。
起义迫在眉睫,张国焘却一意孤行。周恩来激动得拍了桌子。两次会议后,张国焘在多数人坚持发动起义的决定下,不得不妥协。
如今,位于九江浔阳区滨江路上的海关旧址已经不在,但人们都记得这里发生的故事。长江日报采访团路遇带孩子在此游玩的张姓老人,他告诉我们,南昌起义就是在这里谋划的。
■ 一副麻将教育我们如何善于斗争
今年清明节期间,共有23351名参观者来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向先烈们献上了鲜花。
纪念馆序厅正中,一只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扣着步枪扳机指向天空,这座石破天惊的雕塑,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惧强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象征。
一楼大厅内摆放着起义时南昌的交通图。“这幅图清晰地反映出,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对起义地点的精准谋划,充分利用了有利条件。”该馆研究馆员肖燕燕对长江日报采访团记者说,当时城中守敌有6000多人,起义部队有2.3万人,我方兵力占优;南昌对外交通只有一条南浔铁路,起义后敌军增援不易;南昌工农运动高涨,革命基础坚实,这都是起义可获成功的有利因素。
在斗争战术上,共产党人更是精心谋划。
纪念馆内,一副麻将被放在显眼位置。麻将的所有者是朱德。
朱德接到前敌委员会的任务,要求他牵制住敌军的几个团长。7月31日晚,朱德宴请城内驻军朱培德第9军23团、24团的团长与团副。朱培德和朱德同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同学。
一番觥筹交错之后,朱德又提议打麻将。成功地拖住了敌军这两个团的团长和团副。这副麻将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物,被纪念馆收藏在馆中。
“斗争是一门艺术,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注重策略方法。”肖燕燕说,从战略谋划到战术使用,南昌起义中共产党人展现了非凡的斗争艺术。
■ 60多年前建馆至今,一直在寻找完善先烈名录
纪念馆二楼有一块电子屏,展示着参与南昌起义的1063名革命军人的名字。电子屏不停地滚动,英烈们的名字一闪一闪,犹如暗夜里的星光。
在电子屏上展示的姓名,只是少数。1063个,不足2.3万人的二十分之一。“由于起义时史料记录不足,加之起义距今已近百年,寻找难度越来越大。”肖燕燕说,从1956年筹建纪念馆起,就开始寻找这些革命先烈,至今没有停止步伐。
“多少志士无字姓,英灵化作万千松。在南昌起义中,共产党人、革命军人义无反顾,不怕牺牲,从来没有考虑到个人安危。”肖燕燕说。
1927年7月25日,周恩来身着灰色制服,手提黑色皮箱,在陈赓的陪同下由汉口秘密乘船到达九江。
据邓颖超回忆:“周恩来直到要离开武汉的时候,在晚饭前才告诉我,他当晚就要动身去九江。去干啥,待多久,什么也没有讲。我对保密已成习惯,什么也没有问。当时,大敌当前,大家都满腔仇恨。我们只是在无言中紧紧地握手告别。这次分别后,不知何日相会。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无论是同志间、夫妇间,每次的分离,实意味着死别呀!后来还是看了国民党的报纸,才知道发生了南昌起义。”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南昌起义时,这就是共产党人作出的选择。
7月26日,周恩来在九江召开会议,传达了党中央的决定:“认为形势既已如是,对在浔同志的意见完全同意。”并明确指出:“应该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口号,把没收大地主土地列为政纲。”这统一了大家的认识。8月1日凌晨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指挥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
起义中,张耀南是贺龙部队二十军军部后勤副官。
2020年建军93周年时,纪念馆电子屏新增21位南昌起义英烈,张耀南名列其中。其孙女张佳玉在名录墙前照相留念时,失声痛哭。“人民没有忘记他。”66岁的张佳玉在接受长江日报采访团记者采访时说。
张耀南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共产党人不惧牺牲。南昌八一起义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让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在逆境中奋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肖燕燕说。
毛泽东说:“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
■ 全国唯一!南昌一消防中队命名“八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步兵学院坐落于南昌城中,被誉为“陆军人才的摇篮”。4月7日,长江日报采访团记者来到这里。虽已是春天,但天气仍寒冷,训练场上喊声震天,学员们在泥泞中实战化练兵,气氛火热。
2019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了陆军步兵学院。学员们进行了阻绝墙跳水、翻越高墙、攀爬云梯等训练。
“我当时距离主席只有5米,主席的殷切期望深深鼓舞了我。”该学院学员陈刚告诉长江日报采访团记者,2015年他从地方大学入伍,2017年考入陆军步兵学院。从学生到战士再到学员,称谓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信念,是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
2020年在一场与外军的交流中,陈刚与多国军人进行枪械射击比拼。首次面对外军枪械,陈刚迎难而上,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取得第一名。
“我已经提交去西藏边防的申请。”陈刚说,戍边生活环境恶劣,要做好随时可能牺牲的准备。“我是党员,是军人,更在军旗升起的地方学习战斗过,为祖国人民守边关,没二话讲。”
夜幕落下,华灯初上,八一起义纪念塔处游人如织。这里是南昌市中心,“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九个鎏金大字由叶剑英元帅题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广场上,孩子们在奔跑嬉戏,情侣们在窃窃私语,老年人伴着音乐在跳舞,不少人拿出手机,定格这美丽的夜景。
八一广场、八一公园、八一大道、八一大桥……南昌城中,随处是以“八一”为名的地名。
南昌市消防支队西湖大队有个八一中队,是全国唯一以“八一”命名的消防中队,其前身为当地的消防队,消防队员当年都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该中队战士魏刚曾与战友们一起穿越火场,救出15名重症病人。他对长江日报采访团记者说:“在生死火线,不怕牺牲,是‘红门’卫士的基本素质!”
“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是八一南昌起义革命精神的集中表现。”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何友良说,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之一,面对艰难险阻,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就会打开一片天,开创一个新境界。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邓进 姚传龙 戴旻阳 南昌大学大学生记者邓宇航 廖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