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人猴杂交胚胎”引发伦理争议 人体胚胎研究为何不能逾越“14天”

武汉晚报 2021-05-25 07:27

转运车队装载着6万枚冷冻胚胎,驶入新院区。

医务人员陆续将胚胎储罐搬进新家。

近日,世界三大顶级刊物之《细胞》(Cell)杂志上发表了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与美国索尔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首次培养出人-猴嵌合体胚胎,其中最后一个胚胎最终存活了20天之久。

研究一经发表便引发争论,研究人员认为该研究对未来药物筛选,组织器官体外培养、移植等研究提供了通道,而许多相关领域专家就伦理问题进行了讨论。因为——目前国际公认的胚胎研究遵循“14天原则”。

你,什么时候真正成为了你?

对于生殖医学来说,197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世界上首个通过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受孕的婴儿在英国诞生。这一研究在当时的英国乃至世界上引发了极大的轰动,公众的反应可以说是“又喜又怕”:“喜”在不孕不育症患者有了新的希望;“怕”在用人类胚胎做实验有无法预料的后果。

很快,英国政府召集了16位学者组成了 “沃诺克委员会”,其中不仅有医生和科研人员,还有很多其他领域的杰出工作者,甚至连宗教学者都参与了进来。委员会成立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大家来一起商讨,体外研究人类胚胎这条路,人类今后到底该怎么走。这个委员会看似鱼龙混杂,事实上并非徒有其表,仅仅在成立的第一年内,就收集了近千份来自各界的意见。

1984年,委员会发布了第一份详细报告,列举了数条关于体外受精与人类胚胎研究的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这么说的:

“我们强烈推荐,由体外受精产生的人类胚胎,无论是冰冻状态下或非冰冻状态下,如果没有进行胚胎移植,不能在体外存活至超过受精后第14天。同时,我们推荐把任何用超出此期限的人类胚胎的做实验的行为都定为刑事犯罪”。

这正是“14天原则”最原始的表述之一。

为什么14天这个节点如此特殊

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14天这个节点如此特殊?在此节点之前和之后的胚胎,有多大的不同?

沃诺克委员会中唯一的发育生物学家McLaren曾说:“如果我必须指定一个时间节点,(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从这个节点以后我便开始成为了我,那我将会认为正是(第14天)这个时间。”

实际上,从受精卵形成开始到胎儿出生需要跨过的约38周共266天(在临床上是一个平均的时间,并非每个人的出生都这么精确),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胚前期、胚期和胎期。

在受精卵形成的头14天里,胚胎会完成数次卵裂,形成囊胚,在子宫腔内完成着床。而在第14天,也是胚前期和胚期的分界点,一种名为“原条(primitive streak)”的结构形成,标志胚胎内、中、外胚层发育的开始。

选择第14天这个节点,一来是因为原条的形成很容易被观察到,利于判断;二来人们认为,神经系统的发育始于受精后17天左右,把限制设置在14天,胚胎就感受不到痛觉,用来做实验就不会有道德问题。

1990年,英国正式把生物医学研究的相关规定写在了法律中。到今天为止,“14天原则”被世界各国和各个组织广泛采纳,但并非完全一致。有的国家像英国一样把相关条目写在了法律里,有的国家仍然只是以“建议”的形式存在。

比如我国在2003年由科学技术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中,是这样规定的: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

不断被挑战的胚胎伦理

多年以来,所有研究人类胚胎体外培养的实验室共同遵守着“14天原则”。说来有趣,大家这么守规矩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胚胎在体外根本培养不到14天。

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内相向运动,一般在输卵管的壶腹部相遇形成受精卵后,一边发育,一边慢慢朝向子宫移动,在受精后6-7天到达子宫上段。这个阶段的胚胎是一个大概有200多个细胞的细胞团块,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逐渐嵌入子宫内膜,也就是“着床”。

而在体外培养胚胎的过程中,“着床”可以说是分水岭——在这之前可以通过在体外培养基中加入各种物质,让胚胎相信自己就是在子宫内生长;而过了这6-7天,体外生长的胚胎似乎就察觉到了不对劲:本该出现的子宫内膜的环境并没有出现,从而中止进一步发育。

所以很长时间里,受精后第6-7天已经是体外胚胎培养的极限。虽然不同的团队做出了相当多的尝试,比如摸索培养基中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配比,尝试各种材质的培养容器,尝试加入其他种类的细胞与胚胎进行共培养等等,但似乎都无法“欺骗”胚胎,体外培养的效果都不尽理想。

胚胎伦理,何去何从?

但极限终将是会被突破的。

2016年5月,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两个研究组分别在《自然》和《自然·细胞生物学》发表研究,让人类胚胎在体外发育到了受精后第13天。而且两个研究组都声明,根据国际广泛认可的相关伦理原则,自己在胚胎发育到受精后14天之前终止了实验。换句话说,如果他们想继续培养胚胎,完全有希望超过14天。

生物医学领域的进展,如同潮浪一样,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都在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思考人类与其他物种,与整个自然的关系。

对于每一项有希望应用于人类自身的新技术,我们都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要考虑风险和收益,也可以说是安全性;二要考虑伦理和道德。安全性终究是客观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逐渐提高。而道德和伦理上的底线,很多时候并不完全明确。

我们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去探讨技术与伦理道德的边界。综合央视新闻、返朴

相关链接

6万“胚胎宝宝”大转移

5月23日,广西南宁街头出现了一场“6万宝宝集中转运”的壮观场面。实际上,这是刚刚启用新院址的广西生殖医院将旧院区存放的6万枚冷冻胚胎转运到新院区。每一枚胚胎都是一个生命,因此这样一场转运尤为牵动人心。

穿“减震衣”、坐升降机

据了解,该院自2000年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试管婴儿)研究,就开始冷冻储存胚胎。21年来共冷冻胚胎31758例110088枚,已解冻54384枚。余下的约6万枚胚胎,就是此次转运工作的主角。他们中有的刚冷冻几天,而有的已经“沉睡”了20余年。

一个胚胎就是一个精子与卵子结合的生命体,如何保障6万个生命的转运安全,成了院方最为重视的事,不但提前做好预案,并组织了转运演练。

23日中午,搬运工作正式开始。胚胎储罐最怕晃动、碰撞,为尽量减少搬动、转运过程中储罐的震动,每个储罐被缠绕上4道海绵减震条,逐个搬上装有万向轮的底座,缓慢地推出胚胎室,乘电梯下楼。

如何把重100斤的储罐搬上约1.5米高的车厢?

搭斜坡推、靠人力扛显然存在安全隐患。为此,院方确定了借助货车尾部电动升降平台提升储罐的装车方式——先把升降平台降至与入口台阶平齐,把储罐推上平台后,抬升平台至与车厢平齐,再将储罐推入车厢。储罐逐个用气泡膜包裹,进一步提升减震能力,最后用绳索固定,连车厢底部也铺上了厚厚一层减震垫。

60多个胚胎储罐搬进“新家”

当天下午3时,满载胚胎储罐的货车队经过10多公里的路途,顺利驶入新院区,装载着约6万枚冷冻胚胎的60多个胚胎储罐安全运抵新院区胚胎室。院方特地为“胚胎宝宝”们举行了一个欢迎仪式。

据《南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