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弥留之际,弟子病床前承诺:将杂交水稻事业进行到底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2021-05-24 07:54

各界群众自发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悼念袁隆平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詹钘 邹斌 湖南长沙报道

昨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行政楼前,一批批市民前来悼念袁隆平。

在杂交水稻综合实验楼5楼办公室,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第三代水稻研究项目主持人李新奇一脸悲伤。作为袁隆平的爱徒,他跟着袁隆平干了30多年的杂交水稻工作。如今恩师离去,他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昨天上午,我还跟他汇报,第三代杂交水稻工作正在推进,杂交海水稻也提前2年达成目标。”李新奇说。22日上午10时许,病床上的袁老已不能说话,李新奇向他承诺,自己会将杂交水稻事业进行到底。

没有一天按时上下班

李新奇今年58岁。1983年,他考上袁隆平的研究生。随后的30多年里,杂交水稻成了他的全部事业。

“老师事业心强,工作非常专注。在他的眼里,什么事情都没有杂交水稻重要。”李新奇说。

在办公室上班时,大家上午下班后,袁隆平总是要忙到下午一两点钟才下班;下午下班后,他也要忙到晚上七八点钟。在李新奇眼里,袁隆平总是延迟下班,没有一天按时上下班。

经过多年的耳濡目染,李新奇也传承了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专一。“因为真正热爱这个事业,我们培育每一粒种子,就像养一只宠物,充满喜爱和期待。”他说。

袁隆平喜欢下象棋,他年轻的时候,李新奇经常陪他下棋、打牌。不熟悉的人称呼袁隆平“袁院士”,而李新奇一直喊他“袁老师”,向其他人提起时则尊称“袁先生”。

病床上仍然挂念工作

去年12月,袁隆平召集全国数十个实验基地的负责人到三亚南繁基地,主持召开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

“其实那个时候,袁先生的行动已经很不方便。但他就是要到现场,一个个基地落实,不然他不放心。”李新奇介绍。每一年,袁老都会到三亚基地待三四个月,而且必定下田,查看水稻长势和各项指标。

今年3月,袁隆平在三亚摔了一跤,4月转至长沙湘雅医院治疗。治疗期间,袁老仍然挂念着工作,不断询问第三代杂交水稻的试验情况。“他只要一清醒,就马上找人叫我过去,给他汇报项目进展。”李新奇说。他总是事无巨细,将相关情况向老师讲清楚,让老人放心。

袁老逝世前一周,海南传来好消息: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试验示范项目中,袁隆平团队提供的“超优千号”杂交水稻,在试验示范片平均亩产926.5公斤,取得佳绩。

杂交海水稻取得突破

袁老离世前,有两件事情放心不下: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突破、杂交海水稻的推进。

目前,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成果颇丰。袁隆平关心的是,如何让第三代杂交水稻取得更大优势,创造各个方面的世界纪录,在全国、全球的推广规模更大。

另外一个项目,则是杂交海水稻的突破。

海水稻是一种能在盐碱地种植的水稻品种。按照计划,2年之后才能培育出耐盐度达0.6%的海水稻。让袁隆平没想到的是,就在今年,已经培育出耐盐度超过1%的海水稻,最高甚至达到1.58%,而出海口的海水盐浓度为1.5%。“我们向袁先生汇报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我们自己都没想到速度这么快。”李新奇说。

在袁隆平的率领下,全世界的杂交水稻工作者保守估计超过10万人。如果包括生产、种植等人员,总人数估计有上亿人。

“杂交水稻是一项非常有威力的技术,在整个世界粮食安全保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李新奇说。他们接下来的目标,就是把袁先生最看重的两项工作做好,以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