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老街 旧乡村变旅游新城

楚天都市报 2021-05-13 08:00

民宿    讲解员哈尼克孜能歌善舞    老街上跳舞的维吾尔族儿童

扫码看视频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周治涛 汪亮亮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邹斌

汽车驶入新疆阿克苏近郊,一条古色古香的老街,吸引了不少游客。

五一期间,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联合东风雪铁龙发起的“沿着高速看中国 极目中国万里行”活动,沿着吐和高速,抵达阿克苏,首站探访了阿克苏老街。

从破旧乡村 到文创民宿街区

说起阿克苏苹果,很多人都要流口水,但说起阿克苏市依干其乡依干其村,很多人还不知道。

在阿克苏老街门口,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哈尼克孜,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通过对依干其村的改造,这个昔日破旧的城郊小乡村,变身为热闹繁华的阿克苏老街,随着今年五一期间老街试运营,一大批游客赶来尝鲜体验。

28岁的哈尼克孜,去年到老街街区服务中心工作,兼职讲解员。

在哈尼克孜的带领下,我们走进异域风情浓郁的街区内。我们看到,昔日的民房改建成了民宿,茂密的桑葚树装点这片整洁的街区,各种民宿展馆星罗棋布。

哈尼克孜介绍,阿克苏老街由阿克苏市文旅集团倾力打造,是兼餐饮、娱乐、休闲、特色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大型特色民宿项目,也是阿克苏市政府旅游兴市、惠及民生的重点旅游项目。

目前,老街设置了游客服务中心,周边有依干其乡九大队、旅游集散中心、电影小镇、多浪河三期。

艺术家赋能 老街文化韵味

在街区内,各种艺术气息浓郁的民宿吸引了极目新闻记者的注意。哈尼介绍,这里很多民宿同时也是艺术家工作室。

街区内的79号特色民宿名叫陶画源,取意为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民宿的业主张实柱老师,2009年在浙江宜兴从事紫砂工艺制作,与一位美丽的新疆维吾尔族姑娘古丽邂逅,短暂相处后互生情愫。后来,古丽返回了新疆,张老师毅然决然放弃了内地的家业,追随古丽来到了新疆。如今,张老师不仅收获了美满的爱情,也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发展。

张实柱老师将紫砂工艺与新疆的土陶工艺相结合,开发创造出低温双色刻陶工艺。民宿背景墙呈现南疆以前住房缩影,新疆干旱少雨,以前都用泥巴掺着牛粪抹在红柳上面盖房子,条件十分简陋。墙上的老物件都是张实柱老师在这十几年收集到的土陶艺术品。

民宿的房间是维吾尔族传统的起居室风格。维吾尔族家中往往不设桌椅和壁柜等家具,只是在墙上开一些大小不同的壁龛,放置被褥和日常生活用品,既节省空间,又美观大方。每家每户还会用挂毯和地毯装饰墙面、地面,民族特色十分鲜明。

在老街,类似的艺术型民宿还有很多。比如,77号民宿是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民宿,69号民宿是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康养民宿。在街区内,还有很多艺术家橱窗,展示少数民族木器工艺品,维吾尔族艾德莱斯丝绸的成衣面料等等。

打造新疆特色文旅中转站

阿克苏老街运营总监朱志刚介绍,早在2017年,阿克苏市旅游局在依干其乡九大队进行特色民俗风情街项目试点,先后接待了诗画浙江、环塔拉力赛等多个游客团队,但受经营场地的限制,无法进行民宿接待。为了让来阿旅游的各地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感受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阿克苏市打造了阿克苏老街特色民宿项目。

阿克苏老街特色民宿项目占地130余亩,拥有特色民宿99套,其中保留了3套原住民院落。项目采取文旅集团自营加社会资本合作经营的方式,在项目立项之初,邀请有故事、有情怀、艺术功底深厚、文化底蕴丰富的社会人士加入合作队伍。

穿行老街,我们感觉到街区的文化厚重感。阿克苏是龟兹文化的起源地和传承地,龟兹文化包含龟兹石窟、龟兹壁画、龟兹乐舞。街区内,有大型的都塔尔雕塑,使游客仿佛置身时光隧道,去感受传承两千余年的浓郁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内涵。

街区橱窗还展示了维吾尔族传统的花帽。花帽图案多为变形的花、叶、果,是维吾尔族特有服饰之一,维吾尔族语称为“朵帕”。

馕是新疆各少数民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有句俗话说得好,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街区也展示了新疆的馕文化和制作工艺。

阿克苏老街特色民宿村,还有各类主题吸引不同的细分人群,比如以婚姻为主题的特色民宿,吸引那些处于热恋期的青年男女游客和新婚夫妻入住。还有一家民宿叫裸心小馆,主题是贴近自然。游客置身硕果累累的桑葚树下,与亲朋共饮,放松身心,深度体验乡村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