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国之重器树立民族复兴里程碑

湖北日报 2021-05-12 15:32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矗立在宜昌西陵峡谷中的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途中谱写的宏伟篇章。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三峡工程时指出,“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使多少代中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

三峡工程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矗立在浩荡江水中,以大国重器之力护佑长江安澜、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7年建设创新为魂

缔造934项发明专利、百余项世界之最

三峡,早在百年之前就进入中国人的视野。1919年,孙中山在其《实业计划》中首次提出三峡工程的构想。然而在多灾多难的旧中国,这一构想只能停留在纸上。新中国成立后,三峡工程被正式提上国家议事日程。这一次,它要脚踏实地从纸面走向现实。

1958年10月,湖北省蒲圻陆水水利枢纽工程破土动工,第一台8800千瓦机组于1969年12月投产,全部4台机组于1974年12月投入运行,总容量3.52万千瓦。鲜为人知的是,看似不大的蒲圻陆水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第一座以大块体混凝土预制安装坝体的试验坝,它是三峡工程的试验工程。

1986年国务院委托水利电力部组织重新论证,水利电力部聘请412位国内知名专家,分14个专题进行了长达两年零十个月的论证,得出三峡工程技术经济可行的结论。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一般水利工程以稳定可靠为优先,会尽量采用成熟技术,而三峡工程没有类似先例可循,因此大量采用了新技术。”82岁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先镇回忆。如工程在国内最早使用数码雷管,起爆精度达到微秒级。大坝及建筑物混凝土工程,在国内率先使用了粉煤灰、高效缓凝减水剂、中低热专用水泥等新材料。“为了找合适的粉煤灰,我们从1992年起就四处寻找,跑了几十家发电厂才找到。也是从三峡工程开始,粉煤灰作为混凝土原料,在建筑工程中流行起来。”

长达17年的建设期间,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三峡工程创下了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等112项世界之最,934项发明专利。三峡工程之前,我国还造不出32万千瓦以上水轮发电机组,如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机组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已经面世。

“三峡工程不仅使我国水电技术一跃领先世界,它也是国内率先采用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以及监理制等制度的超大型工程,其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影响至今。”72岁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玉山说。可以说,三峡工程成就了中国“基建狂魔”的威名和实力,是世界水电的“中国名片”。

累计拦洪61次

经受住75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考验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它的质量安全更是人们关心的重中之重。

工程浇筑混凝土总量达到2800万立方米,规模特别大,为保障工程安全,坝体内布下了1万多个观测点,时刻监控大坝安全和健康。

更考验工程质量的,是长江的洪峰。截至2020年底,三峡工程累计拦洪运用61次,拦蓄超5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19次,总蓄洪量1841亿立方米。去年8月,三峡大坝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达到75000立方米每秒,通过三峡水库拦洪削峰,成功避免荆江分蓄洪区运用和60万人转移、49万亩耕地被淹。中国工程院试验性蓄水评估报告测算,三峡工程多年平均防洪效益达88亿元。三峡工程建成至今,防洪效益早已大于建设成本。

“三峡工程的质量把控,是极其严格的。”李先镇说道,2004年,对坝体混凝土材料进行冻融试验,一次冻融循环就代表着经历了一年的冷暖交替,1000多次冻融循环后,混凝土材料才发生破坏,说明坝体质量是极其过硬的。

刘玉山还曾在三峡集团验收办工作,当时各类验收纸质资料堆了1米多高,占地20多平方米,还有各种电子光盘,三峡工程事无巨细都有据可查。2020年11月1日,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持续保护珍稀动植物

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引擎”

三峡工程,从一开始就重视生态环保。

“1992年刚来到三峡时,那还是一片杂草丛生、荒无人烟的地方。”曾任三峡实业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的谭世彩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当时专用公路还没修完,他就带着人开始在路两旁栽雪松。如今,31公里的路边,这些雪松已郁郁葱葱。

种树建公园,在三峡坝区屡见不鲜。西园,原是三峡枢纽管理区左岸的施工废料渣场,总面积78万平方米。曾堆放大量的废弃渣石。2007年开始,三峡集团对其进行修复,种下数十种乔木、灌木,昔日的废渣场变成了多层次的生态景观区。目前,三峡坝区已经建成20多处公园,绿化率达80%。

49岁的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黄桂云,20多年奋战在三峡濒危珍稀抢救保护一线,踏遍库区5.5万平方公里,被誉为三峡珍稀植物的“保护神”。目前,黄桂云所带领的科研团队迁地保护三峡濒危珍稀特有资源性保护植物达到1000余种2.4万余株,受三峡工程建设影响的560种植物全部得到有效的保护。

岸上绿意盎然,水中也生机勃勃。自2011年以来,三峡工程开展生态调度试验,通过科学调度创造适合鱼类繁殖所需的洪水过程。监测结果显示,2011至2020年宜都断面平均年产卵量19.6亿颗,总产卵规模从2011年不足1亿颗,提高到2020年50亿颗。 

今年4月10日,2021年长江三峡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举行。这是三峡集团第64次开展中华鲟放流,共放流“子二代”中华鲟1万尾。其中,有16尾首次打上了卫星标记。4月27日,传来好消息:两条佩戴卫星标记的放流中华鲟,在历经17天、约1800公里的旅程后,游到长江入海口,投入东海的怀抱。

如今,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已掌握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等物种保护核心技术,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苗种培育、洄游监测等全周期的保护体系。

三峡工程,不仅是生态花园,更是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引擎”。2020年,三峡电站全年累计生产1118亿千瓦时电能,创世界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新纪录。据统计,这些清洁电能可替代标准煤约34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402万吨,可支撑约1.5万亿元的GDP。

三峡水库蓄水后,彻底改善了库区和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的航道条件,长江货运量快速增长,使长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截至2020年底,三峡船闸连续18年保持安全、高效、畅通运行,累计通过货运量15.38亿吨,其中2019年过闸货运量达1.46亿吨,创历史记录,是三峡工程蓄水前该河段最大年货运量的7倍多。

三峡水库每年枯水期(12月至次年4月)为中下游实施补水调度,截至2020年底,枯水期累计为下游补水2221天,补水总量2893.7亿立方米,通过三峡水库调度运用,提高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障了长江中下游供水安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一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