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区精细化施工“网红”工地这样炼就

长江日报 2021-05-09 11:15

长江日报5月9日讯 5月8日下午3点,武汉博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姜昊顶着烈日,拿出噪音检测仪,在项目工地的各个位置测量,一旦发现施工点位的噪音过大,他就会马上联系班组调整作业方式或增加防护措施,将噪音水平控制在规定范围,“国家GB/T12524《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和GB12523《建筑施工场地噪声限值》对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的噪声限值都有明确规定,我们各项数据都超额达标。”从汉阳市政建设大厦项目开工起,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三次人工“抽查”噪音已经工地常态化文明管理工作之一。

工作人员在抽检工地上的噪音水平。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摄

工地上紧张作业施工,一墙之隔的居民小区里却并无噪音、尘土扰民;技术人员每天忙着“玩游戏”,用BIM技术提前优化上千处细节问题,为现场施工提供最优方案……近日,全市“争创文明施工标杆工地 开展精细化施工提升年”活动动员大会在汉阳召开,作为“工地革命”的网红工地之一,位于汉阳区四新北路与芳草路交叉口的汉阳市政建设大厦项目工地凭借多项精细化管理措施吸引了业内和市民的目光。

多项“黑科技”有效防尘降噪

3栋摩天高楼、近12万平方米的施工面积,但记者身处工地两侧紧邻的小区,却听不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看不到尘土飞扬的工地“名场面”。

据了解,汉阳市政建设大厦项目包含1栋81.5米高、17层的综合楼及附属裙楼,2栋143.5米高、44层的超高层住宅,但这里的施工现场既“静”也“净”。

记者在工地内看到,内部道路平整干净,各种建筑材料摆放整齐有序,加上工地内栽种的大量绿化植物,让人恍然置身小公园。

“我们自创了一些‘黑科技’,有效实现了精准降噪除尘。”姜昊告诉记者,除了人工动态检测噪音外,工地还使出了“十八般武艺”降噪除尘。

该项目旁边就是两个小区,工地与居民楼只隔一堵墙,但站在小区内却听不到刺耳的噪音。

“因为距离太近,在土方开挖阶段,我们也曾接到过居民关于噪音和尘土扰民的投诉。”姜昊告诉记者,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7米高的隔音墙有效减少施工时噪音扰民。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摄

据介绍,公司对居民楼的层高以及噪音大小进行测算,设置了一堵7米高的隔音墙,是一般工地隔音墙高度的一倍;同时,公司会在噪声较大的冲洗槽和工地出入口安装固定防噪棚。“考虑到地泵在浇筑施工时会随时移动,我们便自创了移动降噪棚,在施工时随时拖到现场,机械在降噪棚里作业,防止噪音扰民。”

7米高的隔音墙有效减少施工时噪音扰民。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摄

工地还积极与社区居民沟通,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如需夜间施工,就会提前告知居民;在中高考阶段工地会停工,公司会贴心为居民送上了防噪耳塞和防尘口罩。

技术人员在演示自动天幕网系统。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摄

另外,为了做好土方开挖阶段的防尘工作,除了常规的控制手段外,公司还自创了“自动天幕网”系统。据了解,自动天幕网类似电动窗帘,可以自动开合,整个天幕约2400平方米,像窗帘一样“罩”在基坑两端,不施工时就收回。

姜昊告诉记者,传统的防尘手段多用盖网,但需要人工盖网掀网,一张网一般也只能用一次,自动天幕系统则可重复使用,还可根据基坑大小调整“窗帘”大小,精准实用。

BIM技术“模拟盖楼”制定最优方案

记者采访中发现,除了现场忙碌的施工队伍外,还有一支队伍也在日夜不停盖楼,只不过他们的“工地”是在一台台电脑上。

技术人员在利用BIM技术制订最优方案。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摄

记者在工地BIM(建筑信息模型)小组办公室看到,几名技术人员正在电脑上优化下一步施工方案。在技术人员灵活的操作下,一个个部位的三维模型出现在屏幕上,技术人员点击鼠标,操纵一个虚拟人物穿行在楼层中,沿途观察有无细节存在问题,整个过程如同玩电脑游戏。

“这是我们在建设中采用的BIM技术,施工过程中每一颗螺丝钉都可以在模型上看到,便于精准管理。”小组技术人员吉泽帅告诉记者,这也是公司打造“智慧工地”的一项重要举措。

据介绍,在项目正式开工半年前,公司就专门成立了BIM小组,负责将所有项目的图纸建立三维模型,然后开始“虚拟盖楼”,通过模拟操作,提前发现施工方案和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据介绍,按照设计方案,大楼地下室要建一条3.5米高的货车通道,但同时有上百条各种管道需穿过地下室顶部,只要有一处管道位置不合适,就会对安全行车造成威胁。按照传统办法,施工人员需先在图纸上调整一次,然后在施工过程中动态修正,费时费力。

据介绍,采用BIM技术后,技术人员就每天在电脑前开始“玩拼图”,通过虚拟调整来找到每条管道的最优路线,“仅仅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确保施工人员一次成功。”

据悉,目前BIM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项目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大到楼层施工,小到进行钢筋预排,技术人员在实际施工前消除了上千处细节问题,先后制定了数十套方案,最后制定了最优方案,最大程度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工地革命”实现精细化管理新突破

据悉,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汉阳区一直将工地管理作为突破的重点,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

地泵隔音降噪棚可以随时实现地泵作业时减少噪音扰民。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摄

自2020年7月以来,汉阳区在全市率先掀起“工地革命”,以“精细化”“智慧化”为导向,首创“智慧工地”监管模式,通过视频监控、环境监测、线上巡检、网格化管理及星级排名等方法,在全市率先实现工地管理“一网通”,以此推进全区重大项目建设和工地文明施工专项整治。

截至目前,汉阳区199个在建工程(含房建、市政、水务、园林、城管维修、房屋拆除等)除小型、周期短、流动性强的项目外,其余125个项目均已接入视频监控系统,其中部分工地实现了环境监测与自动喷淋的联动,实现了智慧监管的初级成效,力求智慧工地建设在汉阳区得到率先突破。

了解更多汉阳资讯,交流鲜活新闻,欢迎扫码关注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通讯员刘晶晶 王伟 陈晓玉 实习生龚伊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