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董淑健
通讯员 吴滕钰 赵平
“五一”期间,一波又一波游客来到湖北省英山县金家铺镇,瞻仰红二十七军诞生地,踏寻先烈遗迹,听导游讲解前辈们的革命斗争故事。
据黄冈市党史办副主任陈军介绍,金家铺有“小红安”之称,是与红安七里坪、河南新集、安徽金寨齐名的的大别山四大红色根据地之一。红二十七军在这里组建,“三二暴动”在这里发生。红二十七军军长刘士奇的传奇人生和英雄事迹被当地人广为传颂。
红二十七军诞生地——金家铺镇龙潭河村,如今已成全国文明村
金家铺有“小红安”之称,是大别山四大红色根据地之一
英山县金家铺镇位于大别山南麓,扼鄂、豫、皖三省之咽喉,自古地势显要。记者5月6日来到金家铺,只见四周群山连绵,山峰间云雾缭绕,满眼绿意盎然,耳边流水潺潺。
山展英姿,水透灵秀,金家铺风光秀美
英山县诗词楹联协会会长赵立平说,1930年在这里爆发的“三二暴动”是一次堪与黄麻起义齐名的武装斗争;红二十七军是1932年10月在这里组建的。金家铺这块土地红色历史厚重,民风淳朴善良,山展英姿,水透灵秀,是越来越多的人将这里当作打卡地的主因。
据《英山革命史》记载,1930年3月31日(农历三月初二),家在金家铺的三个黄埔学生傅昆言、姚家芳和金仁宣,带领英山民团部分团丁和当地数百农民,扛着大刀长矛发动了武装起义,开始了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反动派在英山地区长达19年的武装对抗。
“三二暴动”后,金家铺至安徽金寨燕子河的大片区域成了鄂豫皖地区一块较为稳固的红色根据地。这个时期的金家铺是与红安七里坪、河南新集、安徽金寨齐名的。
红二十七军纪念碑
1932年10月初,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留守英山的部分红军在金家铺成立了红二十七军,转战皖西鄂东近两月,先后歼敌近4000人。
红二十七军诞生地——金家铺镇龙潭河村,如今已成全国文明村
上世纪90年代,在金家铺东平原建了“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七军组成烈士纪念碑”,原红二十七军政委、中纪委副书记郭述申题了词。2006年8月1日,一座纪念亭在红二十七军组建地——金家铺龙潭河村落成。
红二十七军将士半数为英山子弟,曾转战十余县,歼敌近四千
据陈军介绍,1932年9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往西部转移后,蒋介石将超过20万的兵力放在大别山地区“围剿”,妄图将鄂豫皖边区的红色力量斩草除根。
形势严峻!中央分局立即致信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命他组建中共鄂皖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鄂皖边区的斗争。当时,分散在这一带坚持斗争的有皖西北道区和六安、霍邱、英山等地方武装,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七师,以及尚未来得及转移的4000多名红军伤病员和2万多名地方干部、革命群众。
10月1日,皖西北道委在金家铺土门潭开会,决定整合现有力量组建一支新军,扩大游击区域,寻机打击薄弱之敌,并把数万人的革命火种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
2日,鄂皖工委在金家铺河滩召开大会,正式宣告成立红二十七军,军长刘士奇,政治委员郭述申(兼),下辖第七十九(师长徐海东)、第八十一两个师。值得关注的是,全军4500余名战斗人员中,半数为英山子弟。
红二十七军诞生地——金家铺镇龙潭河村,如今已成全国文明村
赵立平说,“河滩”就是今天的龙潭河村,如今的龙潭河村已成全国文明村。
红二十七军成立后,带领两万多名地方干部、群众和伤病员向东转战。
10月9日,部队进入宿松县趾凤河时,遭国民党军第46师两个团的堵击,红二十七军决定歼灭该敌。战斗打响后,徐海东率第一团迂回至敌侧后,攻占了小石门制高点,其他各团乘势发起猛烈攻击,毙伤俘敌约1000人,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使其短期内未敢轻举妄动,为红军转战赢得了时间。
10月中旬,红二十七军到达安徽省潜山县,打退了在38架次飞机掩护下数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多次攻击,毙伤俘敌100余名。
在衙前镇,红二十七军主力中了国民党军第54师的埋伏,还遭到国民党军第32师的堵击。此战打得相当艰苦,红二十七军被迫连夜转移,一路向北到达头陀河。
10月底,红二十七军主力转战淠河东时,又遭数倍敌军包围,红军及伤病员、革命群众被压迫到一块窄小的河川峡谷,情况十分危急。各级指挥员身先士卒,徐海东率第一团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强渡淠河,用刺刀和手榴弹杀开一条血路,使全军再次奇迹般地突出重围。
此战后,红二十七军进入赤南苏区,在大埠口与坚持在这一地区的红七十五师第二二四团会合,然后折而向东,在官庄成功歼敌32师一个营后,又星夜向桐城县土岭方向转移。渡过大沙河后,占领有利地形打阻击战,打退敌多次冲锋。随后经舒城、六安,于11月中旬到达霍山县。
20日,鄂皖工委在大埠口召开会议,决定回师大别山。
24日,红二十七军到达七里坪附近,与省委会合。省委根据斗争形势需要,决定撤销鄂皖工委;撤销红二十七军番号,下辖两师分别编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
陈军说,红二十七军从组建到撤销不到两个月,完成了上级党组织交办的特殊使命。这支在危急关头将鄂东皖西各股分散力量拼凑组装的队伍,在刘士奇和郭述申率领下东冲西突,足迹遍及两省十多个县,行程3000多里,牵制了5个师的敌军,经历大小战斗数十次,多次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歼敌近4000人,保存了可贵的革命种子,为皖西北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红二十七军传奇军长刘士奇娶贺子珍的妹妹贺怡为妻
6日,英山县党史办研究员程铁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贺子珍是毛泽东的妻子众所周知,当年在井冈山的时候,被誉为“永新一枝花”。贺子珍还有一个叫贺怡的妹妹却少有人知,她长得也非常漂亮。
红二十七军诞生地——金家铺镇龙潭河村,如今已成全国文明村
贺怡的丈夫就是红二十七军军长刘士奇。
刘士奇1902年出生在湖南岳阳,在湖南省立商业专门学校读书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好朋友的推荐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时期,刘士奇主要负责在家乡岳阳地区组织农民运动,大力宣传党的主张,积极发动群众,在他的带领下,十多万人参加到农民运动中。
1927年,刘士奇担任赣西特委委员兼秘书长。在媒人的介绍下,他与贺怡相识,由于有共同的革命理想加上郎才女貌,天生一对,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于1929年举行了婚礼。
1931年,刘士奇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次年10月,坚守金家铺的刘士奇受命担任红二十七军军长,发挥出色的组织能力、过人的宣传动员能力、以及天才的军事指挥能力,率领红二十七军一路左冲右突,战胜了数不清的难以想像的困难,完成了特殊的使命。
留存至今的众多回忆录都证明,在率领这支成分复杂的队伍兜兜转转的过程中,刘士奇的个人魅力让很多边区的老百姓深深感动。
1933年,刘士奇遭人陷害,被冠以“畏缩逃跑”的罪名处死,年仅31岁,过早地结束了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光辉而英勇的一生。
贺怡1954年因车祸在江西瑞金意外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