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骄阳似火,五一小黄金周更是让人蠢蠢欲动,防晒又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人们对光老化的逐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防晒的重要性,防晒服、遮阳伞、防晒剂……各种防晒方式层出不穷。然而,关于防晒的谣言和误区也开始又一轮的萌芽和滋长。
众所周知,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3,促进钙在骨骼上的沉积。那么防晒会不会导致维生素D3缺乏,进而影响钙吸收呢?网上也流传着“涂了防晒剂会导致缺钙”的说法。这让很多人在要防晒还是要钙两个选项之间左右为难。
“绝大多数人都非常注重面部防晒。实际上,外出活动时,我们除了面部裸露在外,还有手、胳膊、腿等部位也或多或少会暴露在阳光下。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哪怕阳光只是散射而非直射,就足够这些部位的皮肤合成人体日常所需的维生素D3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远宏表示,通常防晒剂是有时效的,其防晒效果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因此即便将所有裸露的部位都涂抹了防晒剂,也无需担心会导致维生素D3缺乏。
商场中的防晒服款式多样,轻薄、透气的布料再加上防晒的标签,让它们看似成为了炎炎夏日的完美选择。很多女性认为穿了防晒服就无需涂抹防晒剂。但是,穿了防晒服当真可以高枕无忧吗?
“并非所有材质的织物都有良好的防晒效果。”李远宏说,市售的轻、透防晒衣物起到的防晒效果十分有限。因此,防晒服下再配合涂抹防晒剂才是科学的选择,尤其是长时间在户外的人更要这样做。
紫外线防护系数(UPF)是评价织物防晒性能的指标。UPF值越高,防护效果越好。当UPF值大于40,且紫外线的透过率小于5%时,可称为防紫外线辐射产品。上街购物时要认清,没有这个标识就不是正规的防晒衣。
防晒剂的成分对身体有害?
氧苯酮是大多数防晒剂中的主要成分,网传氧苯酮是“最毒”的防晒成分,可导致内分泌紊乱,会引起性早熟、肿瘤和其他疾病。
“诚然,防晒剂中会添加某些具有干扰激素水平作用的成分,但是添加量非常少。中国、欧洲、美国等地区在该领域有严格的控制规范,以保障用户的身体健康。”李远宏表示,凡是经过我国相关监管部门认定的合格产品,正常使用时皆无需担心安全性。“任何事物一旦抛开剂量谈毒性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近期,一项研究再度引爆人们对于防晒剂成分会进入血液循环的担忧。研究人员让24名健康志愿者连续4天每天涂抹4次防晒产品,并覆盖全身四分之三的皮肤,每平方厘米涂2毫克。最终结果显示,受试者血液中防晒剂的4种主要化学成分都超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议的0.5纳克/毫升这一血浆浓度阈值。
“这项研究中防晒剂的用量比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用量高太多了。”李远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人体的皮肤面积约为1.7平方米,每天4次以2毫克/平方厘米涂抹75%的皮肤,每天用量总共为100多克,几乎为2—3瓶防晒剂的量,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每天会涂抹这么多。
李远宏指出,日常防晒的防晒剂用量在0.5毫克/平方厘米即可,脸部用量约与花生粒大小差不多。由于防晒剂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成膜以产生防晒效果,建议出门时提前15分钟涂抹,每隔2—3小时重复涂抹。
眼睛也会被晒伤?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人们接收到的信息中,90%都是来自眼睛。现在很多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电脑加手机,眼睛成为最先疲劳的部位。
炎炎夏日,紫外线会变得更强烈,眼睛在疲劳的基础上,还要面对紫外线的挑战。强烈的紫外线,有时会对眼睛造成“毁灭性”打击。
紫外线是一个温柔的“杀手”,对眼睛的伤害是日积月累的。紫外线穿过角膜到达晶状体,日积月累的紫外线被晶体蛋白吸收后,会产生自由基,破坏晶体细胞,致使晶体蛋白变性,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白内障。这也是为什么高海拔、低纬度(强紫外线照射)地区,经常从事户外劳动的人易患白内障的原因。紫外线穿过晶状体后,到达眼球正中心的黄斑并与感光细胞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自由基,进而对细胞造成破坏。
有研究表明,黄斑的慢性损伤如老年黄斑变性,与长时间的紫外线与蓝光照射有关系。紫外线是看不见的眼部杀手,我们虽然不能夸大它的影响,但也不能忽视它的危害。
那如何对眼部进行防晒呢?第一,由于紫外线对眼部的损伤是日积月累的,七年之病,难求三年之艾,所以要树立“久久为功”的防晒意识;第二,要抓准防晒时机,强光照射的夏天,镜面反射强烈的海边、雪场,海拔高、空气稀薄的高原,纬度低、光照强的热带地区,都必须做足防晒功课,尽量不要裸眼直视强光;第三,携带防晒用具,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家只能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墨镜、遮阳伞、遮阳帽,以阻隔紫外线;第四,如果眼部被暴晒了,可补充新鲜蔬菜和水果,用果蔬内的抗氧化物和维生素C对抗光化学反应产生的自由基,从而起到一定的晒伤修复作用;第五,补充叶黄素。黄斑作为眼球内部的“防紫外线镜片”,对紫外线有过滤作用,适当补充绿叶蔬菜、枸杞、菊花、胡萝卜、玉米、坚果、芒果等食物可以增加叶黄素的摄入,增强眼睛的抗氧化能力。
中老年人黄斑区色素密度降低,光靠食物补充还不够,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叶黄素类眼抗氧化制剂,但叶黄素摄入过多会对肝脏造成负担。万事适度,过犹不及。
综合科技日报、人卫健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