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党建网微平台”(ID:zxbdjw)、中国新闻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新华社、科技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网、中国青年网官网、央广网、中国青年报
2021年2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
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些年来
习近平总书记
无论到贫困地区考察调研
还是参加党代会、全国两会审议讨论
总是特别关心特色农产品的产销情况
多看看,多问问
茁壮成长的农作物、土特产
一点一点
进入习近平总书记的“小康菜谱”……
浙江安吉白茶
叶张玉白,经脉翠绿——
精选的“白叶一号”
是浙江安吉白茶里最优质的品种
采茶工在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的茶山上采茶(2018年3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2003年4月9日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
来到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调研
站在万亩茶园
他充分肯定安吉白茶的富民产业
留下了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
富裕了一方百姓”
的经典论述
2018年4月9日
黄杜村20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
提出要捐出1500万株茶苗
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
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
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总书记的回信
极大鼓舞了茶农的干劲
2020年,1500万株茶苗
在湖南、四川和贵州3省4县的
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扎下根来
带动受捐地1862户
5839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采茶工在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的茶山上采茶(2018年3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陕西柞水木耳
2020年4月20日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
调研脱贫攻坚情况
金米村地处秦岭深处
木耳是柞水县的特产
也是柞水县重要扶贫产业
在村培训中心
几位村民正在做网上直播卖货的准备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走到直播平台前
对着手机镜头点赞——
“小木耳、大产业”
当晚,柞水木耳就火了!
2000万网友涌进直播间
20多吨木耳秒光
“小木耳,大产业”,习近平点赞柞水木耳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
“电商作为新兴业态
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
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
是大有可为的”
习近平:电商在农副产品销售方面大有可为
中国最高领导人
走进直播间的举动引发广泛关注
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强带货”
有评论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仅是带货
更带出一种思路:
新业态,要结合实际用起来!
贵州“人民小酒”
“你的叫什么酒?”
“岩博酒”
“白酒?多少度?价格怎么样?”
“对,白酒
我们的价格就是老百姓喝的
定位是‘人民小酒’”
2017年10月19日
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
与村支书余留芬的一场对话
让“人民小酒”意外走红
“人民小酒”生产车间
传承着当地彝家600多年
独具民族特色的酿造工艺
岩博酒业酿造的小锅白酒
虽然在当地小有名气
但放到全国市场
显然不具备什么竞争力
偏偏这么一个简陋的小作坊
承载着全村人的脱贫梦想
在村支书余留芬的带动下
岩博村160多户村民投资入股
纷纷把脱贫致富的希望
放在了这瓶白酒上
几经波折后
这款酒香浓郁、口感上佳的
“人民小酒”终于问世
一经投放市场
迅速受到消费者追捧
如今的“人民小酒”
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扶贫小酒”
而岩博村
也因此成为脱贫攻坚模范村
山西大同黄花
2020年5月11日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
考察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
大同黄花种植有600多年历史
是当地主导产业
近年来,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引领下
黄花产量、品质稳定
销路和价格也有保障
带动贫困户脱贫摘帽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
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黄花这个产业
让它成为乡亲们致富的一个好门路
变成群众的“致富花”
“共产党人就要为民办事、为民造福
要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以黄花为原材料制作的黄花饼、黄花酱、真空冻干黄花。(总台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福建沙县小吃
2021年3月23日
在福建三明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
来到沙县夏茂镇俞邦村
同乡亲们亲切交谈
实地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
早在1999年3月4日
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
在沙县考察时指出:
“沙县小吃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位准确
填补了低消费的空白
薄利多销
闯出一条路子”
2000年8月8日
习近平再赴沙县
在夏茂镇座谈时强调:
“要找准今后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特别是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
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被总书记“点名”的沙县小吃
曾靠着薄利多销
走出大山、风靡全国
被誉为“国民小吃”
烧麦、扁肉、锅贴
芋饺、喜粿、豆腐丸
……
沙县人说
“扁肉是‘砖头’,拌面为‘钢筋’
小吃筑成了沙县的高楼大厦”
如今,6万多人走出沙县
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
(左右滑动查看)
广西柳州螺蛳粉
在柳州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螺蛳粉
正在上演着
从“小米粉”做成“大产业”
从传统特色产品
“蝶变”为“网红食品”的传奇
2021年4月26日
正在广西柳州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
来到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
了解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在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园广西中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包装螺蛳粉(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行走在柳州街头
螺蛳粉店随处可见
不论早晚
吃一碗螺蛳粉是当地人的日常习惯
这碗起源于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夜市的地方小吃
如今是柳州最亮眼的新名片之一
柳州螺蛳粉的六大特点是鲜、香、辣、酸、爽、烫。
游客在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园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参观(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陕西柞水木耳炒山西大同黄花
来一笼沙县招牌蒸饺
嗦一口柳州螺蛳粉
就一壶贵州“人民小酒”
饭后再饮一杯浙江安吉白茶……
不说了
去下单了
编 辑丨蔡景芳
校 对丨李 桐
校 审丨张 铭、张 楠
值班编委丨徐兴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