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戎钰
对于“想偷懒”的阅读者而言,每一年的“世界读书日”都是“抄作业”的最佳时机。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你会看到各种不同主题的推荐书单,让你事半功倍地按图索骥。
若细看那些被冠以“一生必读”荣耀的经典推荐书目,你会看到许许多多“老朋友”,比如著名作家余华的经典作品《活着》、读了开头便不忍释卷的《二月河文集》等。
但或许连很多湖北书迷都不知道,这些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作品,都是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慧眼识珠抢先出版,让它们从湖北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活着》低调面世影响深远
读过《活着》的人很多很多,但与这本书缘分最深的读者,或许是周季胜。28年前,时任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的周季胜,成为余华《活着》书稿的第一批读者。
4月20日,退休后定居上海的周季胜老人告诉极目新闻记者,1993年,他从余华的一位友人手里拿到了《活着》的书稿,读完后大受震动,当下就决定要出版这本书。
时隔近30年,周季胜仍记得他初读《活着》的第一印象,“余华写得很有深度,从我们这种传统出版人的观念来看,他写得非常彻底,毫无保留。我看了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对作品中的主人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尤其是当他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后,却依然如此坚韧。”
在周季胜的记忆中,出版《活着》的过程非常简单顺利,“我们觉得这本书值得出版,而余华也很信任我们,毕竟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大家很自然地就达成了合作。”很快,《活着》通过长江文艺出版社与全国读者见面,并很快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周季胜坦诚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在出版《活着》时就预料到这本书会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一定影响,但他确实没想到,这份影响会如此深远。
在周季胜眼中,余华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作家,“他在当时是非常有个性的,思想也很尖锐,他从不附和那些守旧的、传统的人,他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是很尊敬这样的作家的,人云亦云的作家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他们写的作品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但让周季胜心存遗憾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版界还奉行着“酒香不怕巷子深”,所以《活着》出版后没有举办作家签名售书、作品讨论研讨会等当下风行的宣传推广手段,“如果当时有互联网,我相信这本书会卖得更好。”
周季胜还记得,当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著名作家二月河的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时,初期销量并不喜人。但幸运的是,几年后,根据二月河作品改编的古装精品大戏《雍正王朝》通过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全国掀起了收视狂潮,并由此带动了原著小说的热卖,创下销量奇迹。
如此盛况也让周季胜这些资深出版人意识到了行业生态的变化,“以前我们都是觉得书好就行,读者自会去检验书的质量,但后来我们就会注意用多种推广手段为好书做宣传。”
每一代编辑都有“爆款”
成立于1955年的长江文艺出版社,66年来出版了无数“爆款”图书,从《活着》到《雍正皇帝》,从《张居正》到《狼图腾》,以及为新时期文学的复兴留下纪念碑、汇集了王蒙、张贤亮、莫言等67位作家70部作品的《跨世纪文丛》……可以说,长江文艺出版社几乎每一代编辑的手里,都有让他们引以为傲的“王炸”之作。
2020年“世界读书日”,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焰火》摘得2019年度“中国好书”奖,这也是其继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2019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诸多荣誉后,再一次收获业界重要奖项肯定。
这是一本关于青春和成长的书,也是一个意料之外的“爆款”作品。
长江文艺出版社首席编辑陈彦玲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最初儿童文学作家李东华将《焰火》投稿长江文艺出版社时,对接的编辑心里其实有些许犹豫。“因为书里写到了青春期孩子之间的情感问题,编辑就有一点不确定。但我做了20多年编辑,始终觉得好的作品要看内核,或许有一些枝节需要探讨,但那不是最重要的,《焰火》的内核毋庸置疑,就是善和美。”陈彦玲坚信,《焰火》是“会发光的作品”,“值得我们整个团队用心、用情、用力去拼。”
最终,在社长尹志勇的支持和陈彦玲的坚持下,《焰火》顺利通过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很快便在业界和读者群中引发强烈回响,被书迷戏称为“拿奖拿到手软”。《焰火》为什么能成为爆款?陈彦玲用顺“势”而为做了总结。所谓“势”,她的理解是:国家一贯倡导的立德树人的“势”,佳作始终坚守的文本优质的“势”,编辑向来重视的读者共鸣的“势”。
“我们做少儿图书,面对的是少年儿童。说到孩子,大家都会想到以潜移默化的文学作品去完成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在学习上,老师希望他们多看能提高读写能力的书;在家里,父母希望他们品学兼优;此外,现在我们又身处在全民阅读的浪潮里。”陈彦玲认为,《焰火》正是在这个大势之下,写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和他们身上的真善美,与读者产生了共鸣。
在文学面前讨论“爆款”,或许有些肤浅,而就像陈彦玲所说,真正的作家不会为“爆”而创作,用心的编辑也不会带着“爆款”预期去寻找作家和作品。
“一名合格的编辑,要有一眼看到作品内核的眼力、策划出版赢得双效的脑力和精益求精日以继夜的体力。”聊到这儿,陈彦玲和极目新闻记者分享了一段有趣往事,早年间,她向作家李东华催稿时有些着急了,对方直接回复,“你再这样催下去,我就不写了,你以后不要再给我打电话,我不会接。”心思细腻的陈彦玲此后确实没有再给李东华打过电话,但她每个节假日都会发去祝福短信:周末快乐、元旦快乐、“三八节”快乐、“劳动节”快乐……直至有一天,李东华终于给她打来了电话,“我真受不了了,稿子快写完了……。”由这段往事不难看出,陈彦玲对书稿付出的耐心与恒心。
你是这些书的理想读者吗
作家和编辑之间的“相爱相杀”,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经理阳继波绝不陌生。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近几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全体成员都在原创文学领域尤为用心,也收获了累累硕果。
“我们出版的书连续两届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在全国出版社里都极为少见,在地方出版社里是独一家。包括鲁迅文学奖,我们这几届从不缺席,尤其是诗歌出版,我们是中国出版界当之无愧的重镇,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诗歌出版这么红火?”阳继波坦言,诗歌出版算是行业冷门,但他们一直坚持做引领者,“据我所知,我们是全国首家成立诗歌中心的出版社,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编辑的专业能力和眼光、对诗歌创作的研究和了解,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对出版方向的坚守。”
业界举足轻重的茅盾文学奖、关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骏马奖、与“世界读书日”共生的“中国好书”奖……借由这些舞台,大批优质图书从湖北启程,行至全世界寻找知音。
很多书迷都知道,“精英文化、大众趣味、百姓情怀”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出版理念。所以,在阳继波看来,“叫好”我所欲也,“叫座”亦我所欲也,“这些年我们得了不少奖,但也一直坚持走市场路线,既要叫好也要叫座。比如,电影《流浪地球》火了,就带动了我们图书销售,包括《二月河文集》《狼图腾》这些经典老书,一直都保持畅销。”
阳继波表示,身处图书世界,出版人要有自己的坚守,“在市场面前要保持谦卑之心,任何时候都要感谢读者。我从不抱怨读者不读书,这种埋怨是没有道理的,你怎么不说是自己的书不够好呢?”阳继波坚信,读者是在不断成长、不断变化的,“他们需要培养和塑造,而每一种好书都会有它的理想读者。”
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阳继波也与极目新闻记者分享了他近期力荐的5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好书:儿童文学《焰火》(李东华著)、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著、王涛译)、哲学社科类《时间与他者》(伊曼努尔·列维纳斯著、王嘉军译)、文化普及类《诗词大发现》(蒋军晶著)和人物传记《张爱玲传》(刘川鄂著)。他相信,这些好书都能找到自己的理想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