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4月23日讯 明明可以选择回家帮忙打理生意,她却选择了自己创办社工组织;明明能从事较为轻松的项目,她却选择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康复服务。虽然不止一次遇到困境,但30岁的年轻党员阮细香一直在坚持奋斗前行,她说“越走下去,前面的风景就越美”。
22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在汉阳区鹦鹉街钢管社区“阳光家园”见到阮细香时,她正带着两位新同事陪着精神障碍患者做手工。“阮老师虽然年轻,但我们所有人都非常信任她。”38岁的患者晶晶(化名)告诉记者,正是阮细香多次上门开导,她才愿意尝试主动融入群体活动,病情也有了明显好转。
阮细香在工作中。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摄
阮细香是咸宁人,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从小就备受家人呵护,这也让她萌生了帮助他人的念头。大学本科毕业时,家人让她回家帮忙打理生意,但被她拒绝了,随后考入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攻读社工专业硕士,“我当时觉得这个专业很有‘人文关怀’,可以帮我实现从小的梦想”。
2017年,硕士毕业的阮细香机缘巧合创立了汉阳乐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接到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为一个社区的10多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日间照料。初次接触这个群体,阮细香和闺蜜兼同事苹苹(化名)心里也有点打鼓,在汉阳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培训督导和社区的大力支持下,她们逐渐与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阮细香和团队成员在交流业务。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摄
“接触多了以后,你会发现这个群体非常需要关爱与陪伴。”入行以来,阮细香帮助过200多名患者,在她和团队的精心帮助下,很多患者和晶晶一样,对她们产生了依赖,“每次看到他们期盼的眼神,我就觉得很幸福,原来我也是挺重要的”。
接触多了,阮细香和这个群体有了感情,在汉阳区民政局的帮助下,她将团队定位于服务精神障碍患者上,其他项目基本都放弃,“我要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到刀刃上”。
2020年,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阮细香遭遇“寒冬”,受疫情影响,她陷入无项目可接的窘境,不甘认输的她优化服务内容,多方奔走,终于在汉阳区民政局和五里墩街道的帮助下争取到了一个项目,稳定了团队,随后又拓展了几个项目,“开局很艰难,坚持才能迎来转机”。
事业刚有了起色,苹苹却因为家庭压力选择退出,这对阮细香的打击非常大,也一度让她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蜷缩在房间里,她一次又一次审视自己,最后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她的离开会让我有遗憾,但更会激励我奋斗”。
如今,阮细香的团队规模从8人扩大到了15人,还在汉南接了一个农村养老项目,但在她心中,事业的重心依旧是在服务精神障碍患者上,“当初我自己选的路,我就想一直奋斗走下去,看看前路是怎样的风景”。
了解更多汉阳资讯,交流鲜活新闻,欢迎扫码关注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通讯员李浩 实习生龚伊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