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点评黄国平的《致谢》 “动人,无非是因为真诚”

楚天都市报 2021-04-22 08:21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聪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的面前……”4月18日晚,博士黄国平4年前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时所写的博士论文“致谢”部分走红网络,无数网友为其打动(详见4月19日楚天都市报A06版整版报道)。

4月20日,在接受极目新闻采访时,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叶立文和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院长、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长江文艺评论》副主编蔡家园意见一致,“动人,无非是因为真诚。”

真实体验的感悟

生活中,叶立文也看过太多博士论文和论文的“致谢部分”,但他笑称真的还没有见到过一篇类似黄国平版本的《致谢》,“我在微博看了原文,也看了很多网友的评论。”

黄国平《致谢》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叶立文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真诚,“他的寒门出身,他为了求学、改变命运付出的全部,这种没有任何矫饰的真诚是让人产生共鸣的先决条件。”

重要的还有共情,“其实作为普通人的大多数网友,都有过类似咬牙打拼的经历,黄国平的致谢虽然不能代表所有人,但它可以反映多数普通人的心声——它不是鸡汤,而是来源于真实体验的感悟。”

心酸后感觉温暖

相对看过很多博士论文的叶立文,蔡家园在第一次看到黄国平《致谢》时先是心酸后是感觉温暖。

他提到,之所以网友能收获共鸣,是因为黄国平文字中的经历就像一部浓缩的底层青年奋斗史,“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说‘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黄国平经历苦难,不仅收获了学识,更锻炼了他强大的人格魅力。”

在他看来,黄国平《致谢》引起多方面情感共鸣也要归功于作者的文字表现力,“虽然简洁,但他特别擅长描写细节,比如那只小狗,那口婆婆去世后薄薄的棺材,瓦片漏下的雨水……”

蔡家园说,黄国平《致谢》中的细节展示具有力量,再加上他在文字中无论经历多少困难挫折也始终能保持纯真豁达和感恩的心态、学有所成之后想要对社会有所回报的初心,这些朴实的信念也是打动人心的。

虽然不是刻意的散文创作,但从传播的角度来讲,黄国平的《致谢》已经超越了不少文学作品,那它的写作方式对于文学创作有何启发?

蔡家园提到,写作就是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书写真情实感才有可能打动读者。不过叶立文也从创作角度提到,这篇《致谢》跟文学创作关系不大,“文学毕竟是虚构的艺术,还是要通过故事、人物,通过我们都熟悉的文学元素去把故事讲好,光有真情实感,不一定能成为好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