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孙女6年前来汉寻访爷爷的革命足迹

长江日报 2021-04-15 07:19

1982年4月,恽代英的夫人沈葆英(前)携儿子恽希仲(后左一)、孙女恽梅在恽代英烈士牺牲处合影。

“今年4月29日是我的爷爷恽代英牺牲90周年纪念日,我们全家一直深深地怀念着他,祖国和人民也没有忘记他。”4月9日,居住在上海的恽代英孙女恽梅女士接受长江日报记者电话采访,讲述恽代英对她的父亲和她本人人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恽梅说,她的爷爷恽代英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革命火种的传播者。他主编的《中国青年》“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使越来越多青年振奋起精神投身革命。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恽代英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恽梅说,记得1982年4月,她跟着奶奶沈葆英、父亲恽希仲来到南京江东门外原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旧址,看到了曾经关押过爷爷的牢房——阴沉沉的暗道、逼仄的房间。即使是在这样残酷的环境里,爷爷在被关押的近一年时间里,仍以“留得豪情作楚囚”的决心,带领狱中难友进行斗争和学习。爷爷曾说:“我身上的磷只能做4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

恽梅说,奶奶回忆当年在狱中见到爷爷的样子——“长长的头发、蜡黄的面孔,没有戴眼镜,披着一件黄色囚衣”。爷爷最关心的是“家里人——党和同志们”的安危,还嘱咐奶奶一定要好好教育儿子,“孩子是我们的希望”。就是在这里,爷爷拒绝了蒋介石的威胁和利诱,在狱中菜园慷慨就义。

恽梅回忆说:“2015年8月,在爷爷诞辰120周年的时候,我陪同妈妈来到了爷爷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武汉。我们走访了爷爷学习和任教过的中华大学旧址、爷爷与林育南等人创办共存社的旧址。在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广场的雕塑前,看着前来缅怀先烈的师生们,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深深地怀念爷爷。”

恽梅说:“爷爷牺牲后只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留下衣冠冢,我们全家每年都要前去祭奠他。”

恽梅说:“我的父辈和我都是在爷爷的革命思想和事迹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当年,我的父亲跟随爷爷的弟弟恽子强参加‘小长征’,从上海辗转抵达延安参加革命,边学习边工作。从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归来后,我的父亲放弃了在北京机关优裕的工作环境,主动要求去科研第一线工作,在基层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了一生。”

恽梅告诉记者,她从小就知道不能利用烈士后代的身份搞特殊化,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获得大家的认可。实事求是,干净做人,认真做事,对得起烈士后代的称号,是他们这些后人始终牢记的原则。“我们绝不能辜负党和先烈们的期望,要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生。”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