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 | 31岁女子整容,智力变1岁:容貌焦虑隐藏了什么

心理严选IDsatirxinli 2021-04-06 07:46

小年说:

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生活中,不少人都有容貌焦虑。

其实,真正的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广阔的。更关键的是,它该由你自己来定义。

推荐给你,静夜思。

31岁女子整容,智力变1岁:

容貌焦虑隐藏了什么

来源 | 心理严选(ID:satirxinli)

作者 | 时雨

01

“为了变美,你付出了什么代价?”

这次新闻的主人公叫小丽,31岁。

2020年5月,她瞒着父母来到一家整形医院做隆鼻手术。

过程中手术失败,她的智力严重受损。

醒来后她忘记了父母,甚至大小便都无法自理。

医院说:“她现在的智力,相当于1岁的婴儿,可能需要终生护理”。

这话让父母一夜哭红了眼。小丽父亲告诉记者,妻子在得知女儿出事后,一夜就白了头。

“我们俩,还能陪她多少年呢?”

“真不知道我们走后,她一个人怎么办”…

因为整容失败,人生就此跌入深渊。

这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央视就曾有报道:我国年均发生整容事故有2万起。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个被“容貌焦虑”裹挟的身影。

02

“容貌焦虑”从何而来?

我们每个人一出生,都是懵懂无知的。

那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于“美丑”有了所谓的定义。

认为那样的就是“美”?而那样就是“丑”呢?

在独白剧《魔镜》中,主演齐溪第一次对自己的身体容貌产生“厌恶感”。

是在13岁时,她那时担任学校升旗仪式上的旗手,穿着裙子迎风舒展。

却听到后方有这么一句话飘进她的耳朵,“看啊,她那条大象腿,真粗。”

因为这一句话,从此她就给自己的腿“判了死刑”,再没有穿过裙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体象障碍。

指当一个人过度受外界声音、行为对自己的身材、容貌的负面评价影响。

这种外界的声音,可能来自我们的家人、同学、身边的人“无意攻击”。

“你有点胖啊”、“你有点黑”、“你腰好粗”、“你长得不好看”。

也有可能来自社会的刻板标准。

为什么有同学会去攻击齐溪的腿?

因为在那个同学的认知中,她也约定俗成地认为:“腿要细的,才好看”。

而这样的“刻板标准”,仔细罗列有很多。

像“瓜子脸”、“双眼皮”、“A4腰”、“体重不过百”...

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不断把这种“认知标准”灌输进我们的脑海里。

那在这种“颜值即正义”的价值观下,会变得怎么样?

03

戴着面具的“虚体自恋者”

这时——

你就把所有精力、时间放在“外在”上。

同时也把你的“人生主导权”都交到别人手上。

正如上述所说,独白剧《魔镜》中的齐溪。

她在参加同学聚会前,耗上三个小时只为画一个精致的妆。

然后,拿着手机反复自拍,挑几张自己最满意的,放上朋友圈。

隔几秒钟就焦灼地看几眼,期待有新的留言,新的点赞。

朋友圈中别人的一句留言“宝贝美爆了”,就能让她开心得手舞足蹈。

自信满满的来到同学聚会,果不其然,她接收到了一众惊艳的目光。

暗恋了3年的班长,直勾勾地盯着她问:哇真的是你吗?你像个女明星。

高中三年从未正眼看过她的班花,也忍不住凑过来向她讨教:你皮肤这么好,用了什么护肤品?

这,恍若就是她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但这股雀跃,持续到她回家看到镜子的那刻,分崩离析。

她右眼的双眼皮贴掉到了眼角。

随之而来的,她陷入了无尽的惶恐:

“是什么时候掉的?”

“是在聚会的时候吗?”

“当时我听到有人在窃窃私语,他们肯定在议论我”...

当她再次回想起那些目光和笑容时,感觉到了满满的恶意。

整个人一下子就从天堂坠入地狱。

把颜值奉为圭臬的人,就像戴着一个面具。

面具在时,便觉得自己是“好的”。

一旦面具脱落了,便觉得“不堪”。

把“外在条件”和“自我价值感”完全捆绑在一起,这是“虚体自恋”的一种行为。

说到底,也是我们无法接纳真正自己的一种表现。

04

真正的美,该由你自己来定义

虚体自恋的人,常常会觉得“不够”。

周围的人可能都觉得Ta很好,但Ta总能对着自己的长相不断较劲。

“我鼻子不够挺”、“眼睛不够大”、“皮肤不够白”..

就像我之前的一个朋友,因为长了一张圆脸,总嘟囔自己“脸太胖”“下巴太圆”“脸部线条不明显”。

但事实上,也很多人在羡慕她,这张脸显得她年纪小,身为老师的她混进大学学生饭堂,也半点没有违和感。

这让我想起,后来我在心理学课堂听过的一段对话。

有一个学员深受“胖”的困扰。

老师告诉她:胖怎么了,你应该告诉自己,姐穿越回唐朝,姐也是个大美人。

而这些,带给我的启发是——

世界上,许多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

很多人之所以对自己各种挑剔,就是内在认同了一种所谓约定俗成的评判标准。

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瘦,什么是胖?

真的有标准吗?并不尽然。

真正的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广阔的。

更关键的是,它该由你自己来定义。

如果我们只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糟糕的那面,糟糕成了全部,你的人生也会随之阴暗下去。

那为何不尝试把“糟糕”的那面,给TA诠释一个新的定义呢?

就像贾玲,从外貌身材来说,她可能并不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

但她也曾说过:“我胖,但是我可爱啊。”说这话的时候她一笑,脸颊旁有两个小梨涡。

你会发现:原来所谓外貌身材上的“缺点”,也可以是一个人的“特点”。

当你能够包容那个有“缺点”的自己,你才能将自己从“虚体自恋”脱离出来,慢慢转向“实体自恋”,将自我价值从“外在”转移到“内在”。

比如,我的热情,我想做的事,尝试去创造更多价值。

慢慢地,当你从心底真正坚信自己“足够好”,而不是“不够好”,你才真正做到“悦纳自己”。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