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钧正平工作室”(ID:jzpgzs)
“勇敢的志愿军要发起战斗,血战到底了”
1951年1月
19岁的郑起
跟随志愿军第116师第347团7连
向败退釜谷里的英军29旅的王牌部队
发起进攻
志愿军对抗的这支名叫“来复枪团”的部队
以善打阵地战闻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
横行驰骋
战斗没有丝毫的铺垫
一开始便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这场战斗中
人数上,志愿军同英军相差巨大
装备上,志愿军的枪坏了
只能用另一把的零件拼凑
打光了弹药只能冒着生命危险
去敌军的尸体旁寻找
而英军炮火和弹药足以铺满阵地
英军一次又一次发起冲锋
最后,整个阵地上连同郑起在内
只剩下7名志愿军战士
天色渐黑,随着英军的坦克陆续到来
交战双方似乎都意识到
决战的时刻即将来临
英军孤注一掷
发起猛攻!
100米、90米、80米……
距离郑起的阵地只剩下短短40米
可此时战士们已经打光了所有弹药……
敌人即将涌上阵地
心急如焚的郑起
无意中触碰到了心爱的军号
他忍住剧痛抽出军号
用尽全身的力量吹响了冲锋号
弥漫硝烟的战场上
嘹亮的军号声对于双方都无比清晰
嘀嘀嗒,嘀嘀嘀……
硝烟笼罩的釜谷里
响彻着只属于人民子弟兵的嘹亮号角
准备殊死一搏的郑起
眼前出现了令外人看来无比震撼的一幕
原本凶神恶煞的英军一下子愣住
惊慌地停止了射击
掉头向山下逃窜……
郑起一遍遍吹着军号
直到溃逃的敌军几乎不见踪影
随着增援部队赶到
第347团成功歼灭英军两个连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冲锋号响起意味着
“勇敢的志愿军要发起战斗
血战到底了”
“他们听到号声
以为我们的队伍还在
没胆子和我们较量!”
身经百战的志愿军老兵郑起骄傲地说
这支击退敌军的军号
如今作为国家一级文物
被永久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它记录并见证着那段熠熠闪光的历史
时至今日
逆转胜负的号音依旧清晰可闻
美国作家大卫·哈伯斯塔姆
在其著述《最寒冷的冬天》中写道
“志愿军发起进攻的冲锋号声
多年以后
仍然让参加过这场战争的美军士兵
深感诡异而恐怖”
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
为什么被志愿军的军号击败?
历史已经为我们昭示了这支军号背后的力量
因为吹响这支军号的
是一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军队
这支军队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
以血肉之躯锻造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长城
在冰天雪地中向着枪林弹雨
发出冲锋的怒吼
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
拼来了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它曾提出生与死的拷问
转身还是向前?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大厅里
摆放着一件编号为0001的国家一级文物
相较于军号的雄浑嘹亮
绞刑架本身更显冰冷沉默
它锈迹斑斑的铁座上
似乎还残留着革命先烈的血迹
90多年前
它曾提出生与死的拷问
转身还是向前?
1927年4月6日
枪声响起的那一刻
李大钊正在里屋伏案办公
仿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尖锐的枪声吓得大女儿钻进父亲的怀里
李大钊镇定自若
安慰女儿说
“没有什么,不要怕。”
他拉起女儿的手
走到一个僻静房间
把女儿揽在身边
静静地坐着
彼时革命形势高涨
李大钊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北洋军阀多次下令通缉抓捕李大钊
并最终从叛变的中共地下党员李渤海口中得知
李大钊隐匿在东交民巷俄国大使馆
4月6日清晨
大批反动军警如狼似虎般直扑东交民巷使馆区
李大钊被捕
在狱中
敌人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
对他施加了多种酷刑,电刑、老虎椅……
甚至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坚贞不屈的李大钊对于党的机密闭口不言
深陷囹圄之际
他强忍着剧痛写下《狱中自述》
并三易其稿
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
他在自述中表示自己“负其全责”
要敌人“对于此等爱国青年
宽大处理,不事株连”
4月28日,北京西郊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38岁的李大钊身着棉袍
从容淡定地站在绞刑架前
李大钊没有犹豫
没有畏惧
信步向前
当年一同被抓进监狱的李大钊长女李星华
后来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中写道
“为了延长他的痛苦
刽子手们对别人只施刑二十分钟
而对他施刑长达四十分钟之久”
临刑前李大钊慷慨陈词
“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
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绞刑架下一个生命遗憾逝去
而他高贵的精神永存
历史的巧合总是耐人寻味
从被捕到就义李大钊在狱中战斗了22天
而就在22年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今天,我们依旧在问
绞刑架下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能够让人无惧生死?
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这种精神来自一个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政党
她是从人民中来
到人民中去
想人民之所想
愿人民之所愿
她从一叶红船开始
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
越过急流险滩
穿过惊涛骇浪
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并向下一个百年进发
一件件革命文物记载着一桩桩传奇的故事
习主席近日对革命文物工作
作出重要指示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
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
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激发爱国热情
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冲锋号
昭示着一支军队的力量
绞刑架
展示着一个政党的精神
一件件革命文物
记载着一桩桩传奇的故事
一位位英雄身后
流淌着可歌可泣的时光
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历史的革命文物
还有许多
它们虽然静默无言
却难掩璀璨光芒
《(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手稿
记载着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死转折
方志敏烈士留下的《可爱的中国》
像明灯一样指引着后继者的路
毛主席留下的1元4角8分的“清廉账”
成为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光辉典范
拼命保存下来的“土地法令墙”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写照……
这些看似微小的物件
却是我们锚定那段光荣岁月的连接坐标
那些光荣的历史
以如此真实可感的形象出现
无疑是感知百年风雨最为灵敏的触角
中国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
触碰那段历史的机会更要倍加珍惜
我们必须将革命文物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激发精神力量
坚定革命信仰
这样才能从过去的时间里
找到未来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