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辅警敲诈案“遮羞”难收场

2021-04-02 21:07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舆情分析师 李媛荣

近日,一条“江苏女辅警与多名公职人员发生关系后敲诈获刑”的消息,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网传该案的判决书显示:连云港市公安局海州分局女性辅警许某,于2014年3月至2019年4月期间,与多名公职人员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并先后向9名“被害人”索要钱财370多万元,被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13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0万元。随着舆情的发酵,舆论对司法文书公布、涉事公职人员信息公开、删帖行为、当事人照片被谣传等方面的关注,让舆情议题层层深入,舆情热度迟迟难消。有关部门的应对不当,更使舆论场质疑声不断,系列问题所反映的权力任性、隐私保护等问题亦值得思考。

欲盖弥彰,争议难消

此次舆情自3月11日起在微博发酵,即便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回应并入场进行处置,不但未打消舆论疑虑,反而因官方回应“说一半留一半”,让舆论场猜疑不断。

初审判决结果是否有失公允?

判决书被曝光后,舆论哗然,多名法律人士发声称,该案一审部分事实认定不够清晰、细节存疑。网民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女辅警的处罚力度是否过高。有观点认为,女辅警之所以被炒作,这是老百姓对权力腐败的极其厌恶和信息不对等的极端反感。网上甚至传出有律师要为辅警做无罪辩护的声音。二是女辅警行为是否属于敲诈勒索。有网民表示,从一审判决披露的案情看,部分涉案金额被认定为敲诈勒索存在较大争议,“许某索要怀孕补偿仅仅是要钱的名义,没有看到威胁和恐吓性,不能认为是敲诈。”三是500万罚金受到质疑。有律师表示,法院判处罚金能否执行到位是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案中,被告人仅缴纳了50万元的违法所得,如此高的罚金很难执行到位。更有网民猜测是否还另有隐情,相比“吴秀波被勒索几千万”案件的10万罚金,该案高额罚金背后可能存在更高级别官员遭勒索。四是判罚过重是否涉嫌打击报复。有网络大V认为该案的判罚过重,更像是对一个无权普通老百姓的冤判。

司法文书是如何公之于众的?

判决书引发广泛关注后,灌南县人民法院随即将文书从网上撤回,此举虽有法可依,但这个节点撤回,难免引发公众疑问。网民认为,根据最高法关于裁判文书上网的相关规定,裁判文书在发生法律效力之前不应在互联网公布。律师认为,将未生效的一审判决书放到网上,不仅是法律常识性的错误,更是政治敏锐性的缺失。《南方都市报》指出,原本层层有审核、有明确脱密技术处理的裁判文书,却在二审上诉期间就冒失地进行了公开,这对于并未被最终认定有罪的被告人而言,其诉讼权利并未得到有效的尊重。对于司法文书撤回后是否应当进行程序复盘,查找不当公布的责任源头的疑问有待回答。3月17日,自称女辅警舅舅的人在微博发文称,二审上诉时,法院不允许家属再次雇佣律师进行辩护,而改由法院指派的援助律师来进行代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性再次受到舆论质疑。

公职人员是否存在贪污腐败?

案件中,时任灌云县公安局南岗派出所所长孙某,向女辅警支付了100万元补偿费,而100万元对一般领导干部来说不是小数,资金来源是否合法当然有必要向社会公开。有关部门一句“已对相关公职人员进行了处理,但具体处理结果暂不便透露”不但难以回应公众关切,且影响官方公信力。对此,半月谈直言,舆论关注此案不仅因为离奇,更因为其背后隐约显现权力任性的魅影。网民追问,这些失范的公职人员,既然会被女辅警“攻陷”,他们是否还有其他不良之风?而在这些“性交易”中,他们是否还有其他以权谋私的行为?新华社表示,这种信息既不是国家秘密,也不该是“政府秘密”,具体处理结果理应向社会公开。若确有保密的必要性,官方也应该给出制度上的依据。没有制度依据,也没有必要保密的问题,却以“不便透露”婉拒公开,必然会加重公众质疑“是否存在该依法依纪处理的并没有处理?”

女辅警照片被谣传是谁所为?

如果说此次案件中的多方当事人都存在污点,那莫名躺枪的汪女士才是此次事件中唯一的无辜受害者。案件曝光后,多名网友在发布“女辅警敲诈案”相关内容时附带了一张年轻女子的单人照片。3月13日,河南省洛阳市汪女士通过个人微博@woshi猫猫发布视频称,她此前发布在朋友圈的个人照片被谣传为“女辅警敲诈案”当事女辅警,照片被配上案件相关内容,在微博、贴吧、今日头条等平台流传。针对该事情,她已经报警。3月14日晚,汪女士通过个人微博@woshi猫猫再次发文回应称,“希望大家不要再继续转发我的照片了,也希望盗用我照片的人可以向我道歉。”针对个人照片被谣传为新闻当事人的情况,究竟谁是始作俑者,又该负怎样的责任引舆论关注。为此,还有人重提“朋友就是拿来出卖的”之类的段子,提醒大家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野火烧不尽,官方该何为?

舆情回应需注意“标签脱敏”

不可否认的是,这起案件确实拥有不少吸睛的元素,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也会主动为主角贴上某个敏感标签,以便扩散。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不仅是“女辅警”“两性关系”等涉性别标签被广泛传播,部分网民甚至对女辅警的行为进行过度抨击,对其打上了“无节操”“作风混乱”等标签,而其所从事的职业更被牵连和污名化,导致舆论一时间对公职人员“不正当关系网”的讨论热度远远盖过了对政府信息公开、贪污腐败等核心问题的关注度。而当地宣传部在回应的稿中不但未对舆论标签化行为进行脱敏,而且用“许多网民关注的‘女辅警敲诈案’”的表述进一步加深了舆论负面印象。此举不但让“辅警”这一社会角色被污名化,还对“女辅警”群体带来无可挽回的形象伤害。舆论指出,正确看待公职人员的生活作风问题,也应“一碗水端平”,不过分聚焦事件中的女性角色便是应有之意。

盲目删帖处理不了“真问题”

3月11日晚,实名认证为“张新年律师”微博发文称,微信聊天群看到此判决书,经核实后就在微博转发,但没多久,就有江苏的电话要求他“下架”相关内容。同时陆续有自媒体、网民吐槽自己转发的相关内容也遭到疯狂删帖。后续,上传至判决文书网的文书莫名消失。公开的判决文书被撤,网民转帖遭删,负面情绪被彻底点燃。3月12日晚,灌南县人民法院就判决书撤回发布情况说明“该案正在二审期间,判决文书在法律生效前不应在互联网公布,故予以撤回”。面对质疑,当地相关部门删帖行为反而激起舆论怒火,让舆情愈演愈烈。媒体评论表示,贸然且盲目的删帖,永远“删不掉”公众存在的质疑,面对老百姓所发出的疑问,还须认真倾听、真诚对话,及时传递权威声音,坦诚回应社会关切。《半月谈》评论称,“撤回判决书撤不掉公正审判的责任”,裁判文书公开的初衷是倒逼审判公开、公平、公正,让每一个判决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而违规操作也该有人出面对此负责。

隐私保护不能只靠自我防范

业内人士指出,每每此类涉男女关系舆情急速引爆时,就会有一些怀揣各种不良动机的人员,抓住公众急于获取信息的迫切心理和缺乏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短板,通过冒用涉事人员照片、伪造聊天对话记录这类隐匿手段带歪舆论方向,以达到博取关注、谋求利益、制造对立等各种不良目的,需要时刻加以提防。网民认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人人有权保护自己,同时也有义务爱护他人。查清“女辅警”照片被谣传的始作俑者其实并不困难,但相比起个人提高防范意识,相关部门加大问责力度更加重要。因为网络时代有太多隐私风险,被动防御很难屏蔽各种不可预知的侵害。因此,关键之处在于,要立法保障个人信息不被滥用,对违法盗取、泄露、滥用的行为,采取重罚措施,以提高违法成本,来遏制违法行为。

“瞒天过海”不如坦诚相对

目前舆情仍在舆论场中持续发酵,涉事地方有关部门通报了相关情况,回应了部分关切,但对涉事公职人员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也加剧了公众的疑问:这些公职人员为何会被一名女性轻易围猎,涉案资金来源是否合法正当?如已依法依规查办,何妨全面及时公开?公众呼吁依法公开对涉案公职人员处理的更多细节,业界希望地方法院二审能更加公开透明,完整还原这个案件的真实面目。事已至此,“遮羞布”已难挽回政府受损的公信力,公开是化解疑惑的良方,涉事地方有关部门的公信力要从与舆论良好的沟通中捡拾。新华社微评认为,“公众质疑需要公开解答”,称面对公众质疑,公开解答才是正理。

“女辅警敲诈案”这类案件挑战的是党纪国法,考问的是党风政风,更是司法公正,对此不能瞒天过海。当前,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仍在深入开展,类似“黑老大狱中发朋友圈,罪犯用手机贩毒猎艳”等重大案件的公布也极大冲击着网民的正义观,以及对司法信任的程度。对此,当地除了依法审判,还应以案为鉴深入检视反思,正风肃纪、纯洁队伍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