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山海情”里有华为!

环球时报 2021-03-25 21:52

初春时节,贺兰山下,漫漫戈壁,阳光灼热,黄色为底,白色风车、蓝色光伏调色。

曾靠天吃饭吃不饱的西海固人,今天在光伏产业与智能技术的助力下,变不利为有利,将大自然的天然恩赐阳光转变为村集体收益,助力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

作为国家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宁夏充分利用地势海拔高、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高的特点,在大力推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光伏与民生扶贫相结合,先后在海源县、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红寺堡区等县区,建成345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规模共计11.9万千瓦,预计年均发电收入超1亿元,电费收入全部用于贫困村扶贫工程,惠及349个贫困村2.6万多户贫困户,被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6个光伏扶贫省级试点之一。

为了确保光伏扶贫电站稳定运行,确保村集体和村民长期收益,宁夏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严把关键设备选型质量关,通过公开招标,全部采用最先进的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通过云、计算等ICT技术及无线宽带系统、无人机巡检、智能光伏云等智能化运维手段,有效解决电站容量小、分布广、后期运维难度大等难题的同时,实现了对所有村级扶贫电站的远程监控、检测、诊断和管理。相比传统解决方案,发电量提升3%以上,运维效率提升50%以上,华为通过智能化的手段打造精准扶贫,高质量的扶贫,让贫困地区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切实享受到科技与绿色清洁能源带来的长期稳定收益,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光伏电站让红寺堡弘德村口袋有钱了

吴忠市红寺堡是解决西海固脱贫致富的主战场,也是全国最大的单体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2012年由同心县和原州区的5个乡镇27个行政村移民搬迁而来,全村有1707户7206人。

葡萄园、蔬菜大棚、光伏电站、养牛场、产业园……一进弘德村,多元化的产业布局映入眼帘。2012年从西海固搬迁而来的村民喜金龙,如今分到了房子,还被村里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打扫卫生、打理光伏园区、擦拭光伏板等,一个月有1100多元的稳定收入,也已成家生子。

喜金龙的公益性岗位,就来自村集体经济收入。光伏扶贫电站年收益就是村集体经济收入重要来源之一。一个是2015年建成的光伏扶贫试点项目电站,一个是“十三五”时期建成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据统计,弘德村从两个光伏扶贫电站享受的年收益在35万-40万元左右,全部归入村集体经济收入。

据吴忠市红寺堡区扶贫办主任吕振中介绍,建光伏扶贫电站很重要的一个考虑是,其有25年的长远收益,且收益回报率高,是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公益性事业很重要的收入来源。

在弘德村光伏电站,逆变器全部采用的是华为组串式智能逆变器和一体化智能解决方案。华为智能光伏技术专家严剑锋告诉记者,扶贫项目有三个核心诉求:第一,产品要质量可靠,要保障扶贫项目至少20年收益;第二,要有长期服务能力,而且要有迭代更新能力;第三,希望产品不要经常维修,降低维修成本。

在扶贫项目中,有三点让扶贫办的人特别有感触。第一,华为产品质量有保障,故障率低;第二,用智能化手段精准扶贫,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能精准发现落后组串,实现扶贫电站可检测、可评估、可验收;第三,华为方案系统简单,没有易损器件,日常基础运维工作只需要除草和擦拭光板灰尘,正好可以解决贫困户就业。

据了解,吴忠市红寺堡区共有40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2020年总发电量3277.3万度,收益2062余万元,全部下发村集体,用于小型公益性事业建设及开发公益性岗位。

“山海情”发生地屋顶建光伏电站助力脱贫

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是网红剧《山海情》的故事发生地。旗下的原隆村是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全村共有1998户、10578人,2012年由西海固地区的原州区和隆德县迁徙而来。该村是较早享受到光伏扶贫电站收益的贫困村。

走在原隆村,家家屋顶上铺满太阳能光伏组件,格外显眼。这便是原隆村独特的5兆瓦屋顶光伏扶贫电站,作为国家光伏扶贫试点项目之一于2016年年初正式开建,将光伏发电设备安装于全村1835住户屋顶,每户3千瓦,2016年6月30日并网发电。

该村光伏电站去年带给村集体的收益是85万元,约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五分之一,一部分作为安装光伏组件屋顶租赁费发放给村民,另一大部分作为村集体入股分红,其余村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村民大病救助、扶贫助学、公共设施维护、特困户救助等公益性支出。

为了确保电站长期稳定收益,原隆村屋顶光伏扶贫电站,同样采用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据了解,2019年起,宁夏全区345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全部采用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

农光互补,华为智能光伏助力

从银川出发,一路向东,跨过黄河,在千沟万壑的土坡中,成千上万片太阳能板映入眼帘,像一片蓝色的海洋,波光粼粼。走近一看,有农民在春耕劳作,原来光伏板下种有枸杞,现在正是修剪旁枝时节。这便是宝丰农光一体化产业基地,“上有太阳能发电、下有现代农业”,曾经的荒漠成了“绿草原”“蓝海洋”。

与传统光伏电站不同的是,这座光伏电站背后有云计算等ICT技术以及无线宽带系统、无人机巡检、智能光伏云等智能化运维手段的加持。电站在建设之初,采用了最高效的单晶硅组件和最先进的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智能组串逆变器与带倾角平单轴自动跟踪技术相结合,较传统光伏电站,发电量和运维效率均有大幅提升。最新数据显示,该基地已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4.7万吨,相当于种植8900多万棵树。

“要建就选最好的设备”,电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光伏电站选择了业内高效的单晶硅组件和华为智能组串逆变器,以及整套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如此大规模的智能化、跟踪式光伏电站在全球来看也是领先,不仅实现了高效发电、智能运维的目标,故障率也远低于固定式电站。

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的优势是什么?核心在于融合了AI、云、计算等数字信息技术与光伏跨界深度融合,让电站变得智能,从而带来三大价值:第一,提升发电量;第二,提高运维效率;第三,在各种恶劣电网环境下确保稳定并网运行。

记者看到,太阳能光板可以随着光转动,像向日葵一样。“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是基于组串逆变器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多路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与平单轴自动跟踪技术天然完美匹配,让每一串太阳能组件通过智能算法找到最佳角度,能最大化地确保光板吸收每一缕阳光”,严剑锋说。

能发电只是电站产生经济效益的第一步,还要能并网并传输出去。光伏电站往往建在相对偏远的地方,电网架构相对薄弱,弱电网情况下能不能成功并网,且保持稳定,是考验光伏逆变器并网能力关键的一点,“我们通过算法,不仅使新能源并上网,还持续提高了并网的稳定性”,严剑锋说。

智能光伏落地多场景应用 加速碳中和

2050年实现碳中和,是当今世界最为紧迫的使命。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控制化石能源总量,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这意味着光伏产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意味着加快数字化技术助力新能源成为主力能源十分迫切。

面向碳中和的全球趋势,面向零碳发展的“星辰大海”,华为数字能源产品线总裁周桃园日前表示,光伏产业将迎来“光伏平价走向光储平价,传统储能必然走向智能储能”的变化,随着装机规模的提升,储能技术的创新,储能的度电成本会实现快速突破,最终让光伏平价走向光储平价。华为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与广大合作伙伴一起联合创新,让绿电走进千家万户、千行百业,加速碳中和。

据了解,华为智能光伏全球累计发货超160 GW,广泛应用于60多个国家,服务于教育、医疗、体育、交通、农牧渔、现代化制造等多个行业,累计生产3000亿度绿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8亿吨,相当于种植了2亿多棵树。目前,华为智能光伏已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亚洲最大高铁站雄安站、上海地铁龙阳路基地等多个重大交通枢纽投入使用,打造了“光伏+交通”的应用场景。还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了包括内蒙古包头采煤塌陷区100MW光伏领跑者项目、湖南湘江新区“光伏+污水厂”循环利用模式、山东滨州“光伏+养鱼”的渔光互补模式等多个成熟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