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振华 王宜科
马克思主义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的理论品格,始终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在引领实践创新中不断与时俱进,同时又在理论创新中为实践创新不断开辟着通往真理的道路。
我们党深深扎根于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一以贯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我革命的理论品格,决定了它必然随着时代和实践而不断与时俱进,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永葆青春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正是在不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内生于实践性的理论品格
正如德里达所指出的,“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在人类思想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此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革命性实践不断深入,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的理论品格,始终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在引领实践创新中不断与时俱进,同时又在理论创新中为实践创新不断开辟着通往真理的道路。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深刻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和价值追求,但是人类解放的理想由来已久,并非始于马克思。从中国古代大同社会的理想、对小康生活的向往到西方人道主义的主张、人本主义的立场,再到空想社会主义的良好愿望,无不承载着人们对自由解放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但要么只是停留于理想主义的幻想,要么只是止步于理论上对现实无情的批判,要么只是诉诸确立抽象道德的权威,人类解放的梦想只能不断地被述说和渴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那样,“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与此不同,马克思主义诉诸改造世界的历史运动,在不断改造旧世界的过程中发现新世界,从而使其具有了实践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正是基于实践性的理论品格和诉诸现实的物质力量,通过历史性的革命实践在不断变革社会中,在不断改善人们的生存状况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坚守着自身的核心价值追求,保持着自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百年党史彰显了理论创新引领创新实践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始终和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历史,这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深深扎根于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一以贯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新的实践。
在革命时期,我们反对本本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了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和体制机制障碍,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证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已经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目标。实践也终将证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将实现,中华民族必将在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继续前进。
坚持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推进伟大事业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马克思主义自我革命的理论品格,决定了它必然随着时代和实践而不断与时俱进,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永葆青春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开创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精神旗帜,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至关重要的是要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正确判断形势,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坚定理想信念,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看待前进道路上的主流和支流、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离不开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是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努力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要在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前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加快,我们就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而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作者分别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研究生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