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3月14日讯(记者陈凌燕 通讯员李晗 摄影记者王永胜)春暖花开时,武汉迎来了最可爱的人。3月14日上午,武汉雷神山医院红旗招展,欢呼声不断。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武汉雷神山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行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武汉雷神山医院副院长袁玉峰,武汉雷神山医院副院长尚东等,带领全国500多位援鄂医疗队员及家属们,重返他们曾经携手抗击疫情的“战场”。
这也是武汉雷神山医院休舱后首次开放参观。
走下车的一瞬间,泪水夺眶而出
“刚才一下车,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大连医大附二医院急诊副主任杨初蔚,是雷神山医院A6病区主任,“我在这里奋战了52天,直到我们病区清零。”在雷神山医院的展板前,他久久驻足,每一帧图像、每一段文字都看了又看。他回忆,病区刚开始收治患者时,人们对这个病毒的了解还很有限,很多事尚是未知。“大巴车把患者送来那天,天气很冷。穿着密闭的防护服,我的心是忐忑不安的。可看到患者们的那一刹那,我就进入了状态,什么害怕啊担心啊全都没了,我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救人!”他说,A6病区清零那天,“我人生第一次有那么强烈的百味杂陈的感觉。那天我们又激动又开心,但大家都哭了。”停顿了一会,他接着说,“非常感谢武汉给我们的邀请,感谢让我们回到雷神山医院来,今天能重新回到这里看一看,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大连医大附二医院急诊副主任,雷神山医院A6病区主任杨初蔚
从走下车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就被热情的人们包围着。“王院长,又见到你啦!”“院长,我们回来了!”一声声带着不口音的问候,一双双握在一起的手,一个个热烈的拥抱,一张张带着笑容和泪水的脸庞……眼前的一切,也让王行环百感交集。
“我本来想对大家说‘感谢’,但后来一想,我们是一起经历过生死的战友,我们是兄弟、是姐妹,这种感情用‘感谢’不足以概括。”他坦言,看到大家回来重聚,自己的心中涌动着千言万语,“雷神山的医护人员来自全国286家医院,总共有3202人。他们当中很多人是90后,在我眼里还是孩子,但是他们在这里拼尽全力、英勇无畏。在半数患者为重症且高龄患者多的情况下,大家一起创造出救治成功率近98%的奇迹!每当想起雷神山的时候,我们的心情都变得笃定而单纯,烦恼没有了,纷扰也没有了,这就是‘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我真诚地祝福大家,在未来的生活里,都拥有这种简单的幸福!”
与亲人一起,重回曾经的“战场”
此次重回雷神山,近四成援鄂医疗队员都带来了自己的家人。文化墙、隔离病房、消毒区……每到一处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俞翔、费世权(右)带着孩子们回来
“你看,这面墙说的就是我们!”来自西安冶金医院的俞翔医生,指着文化墙上的“血透小分队”,激动地向8岁的儿子介绍。去年,俞翔等21位援鄂医护和武汉医护人员组成了雷神山“血透小分队”,在各个病区里穿棱,推着百斤重的仪器,为需要透析的新冠肺炎患者做血透。说话间,“小分队”战友、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医生费世权也带着7岁的女儿来到此处,“这首诗还是我写的呢。”费世权笑着指了指文化墙上的一首《决胜雷神山》,“肾友突袭雷神山,血透战士急攻关。抗疫百战穿白甲,不破新冠终不还!”费世权和俞翔重读这首诗,一起为孩子们讲起了这里发生的故事。
刘薇和儿子
“儿子,你看,这些标签都是我贴的呢!”“啊!我的名字牌还在墙上呢!”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士刘薇,一边走一边将“亮点”指给10岁的儿子看,“这是隔离病房的送餐窗口。里外两层,一次只能开一边哦。”小家伙很是好奇,专门里外试了试,“真的呢,两边不能同时打开!”母子俩一路走着,刘薇的丈夫孙先生则跟随在左右,不停地地给他们拍照片。“那会她偶尔能抽点时间跟我们视频一下,雷神山医院我之前只在手机上看到过。”孙先生笑着说,“今天到现场实地感受,很有冲击力!”
“去年这时候,我在雷神山医院里,他们在家每天担心着。”刘薇说,由于工作太忙,甚至报平安都没时间,丈夫经常只能通过她的同事来打听情况,“今年接到武汉赏樱的邀请后,儿子主动说要来我战斗过的地方看看,没想到还有机会能再来雷神山医院,这一趟的经历太宝贵了。”
来到雷神山医院的还有百余名曾在这里工作过的志愿者。“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建设者们团结一心,共同守护住了患者,我们拼尽一切挽救生命。今天回看这段经历,我们备感自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务处副处长、雷神山医院医务管理部主任李锟教授表示,“今天的雷神山医院充满了热烈的气氛,在雷神山医院,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今天在此重聚,此情此景将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