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郭潆琨
以《怒目少年》《昨天的云》《关山夺路》《文学江湖》“回忆录四部曲”著名的王鼎钧先生,近日在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了《春秋花果》,并在线上主办了新书分享活动。
王鼎钧创作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在华文世界影响很大,后旅居美国,人称“鼎公”。这次,鼎公克服高龄、疫情之困和线上通讯工具时有不畅等困扰,在自己96岁牛年本命年,首次线上与读者越洋对话。
据不完全统计,本次读书活动共有183个高端书店微信读书社群参与,同时在线收听人数达48927余人。鼎公也对读者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极目新闻特精选部分对话,以飨读者。
人物档案
王鼎钧,山东省兰陵人,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年《开放的人生》,再到80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起,王鼎钧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年《左心房漩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从1992年至2009年,王鼎钧历时17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文学作品表现共同的人性,作品的来源是生活中的特殊事件
问:您在中国和美国都生活过,您如何思考这两个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对您的写作有什么帮助?
王鼎钧:文学作品表现共同的人性,作品的来源是生活中的特殊事件。既然作品的来源是生活中特殊的事件,就有人为了写作改变他的生活,寻找特殊的事件。有人搬家,有人改行,有人信教,有人离婚,他们都去寻找新的生活环境,这个环境会给他许多新的刺激,文学作品写的就是从刺激和反应的过程中显露的人性。
我住的这个地方,号称世界人种博览会,五步之内,十室之邑,必有肤色不同,服饰不同,语言不同,饮食习惯不同,信奉宗教不同。起初,我只注意到他们和我不同。相处久了,真的像孟夫子说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我就渐渐发觉我跟他们是相同的。能够经过这样一个来回,我觉得不虚此行。
好散文的标准不止一个,需要广泛地阅读去发现
问:您认为写好散文的标准是什么?
王鼎钧:我认为这个“好”不会只有一个标准,文学作品有各种“好”,我不能给你一个完整的答案,我劝你去广泛地阅读、涉猎,去发现分门别类的“好”,你可以爱其中一个,也可以轮流去爱三个五个。
我这样回答,你也许不满意,很多人喜欢条条框框、清楚明白。我的朋友张春荣教授为好散文立下四个条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言之有味。有人说不主张散文有结构,我也不辩论,我只是告诉你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不一样,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不一样。言之有趣,言之有味,他把趣味分开了,这是他的创见。据我体会,“趣”是指当时,“味”是讲事后。听人说笑话,全场哈哈大笑,笑完了可能也就忘记了,这是有趣。听人说笑活,事后常常想起来,忍不住要微笑,这是有味。言之无趣,行之不广,言之无味,行之不久,所以两者并重。
常常想起家乡那一片田野,想起幼时离经叛道的读书声
问:您的文字充满了对祖国和故乡的赞美怀念,请问您对故乡最怀念的什么?
王鼎钧:看到你提出来的问题,我就想起家乡那一片田野。那时候对日抗战,我参加过游击队,做娃娃兵。城市是敌人的据点,乡村是敌人的目标,只有野外田地,我们才可以很放心很大胆地活动。我觉得这些田地这些土壤都很亲切可爱,会想那些不知何时何人种下的树,不知何时何故挖出来的沟,那高起来的丘陵,洼下去的溪流。那时候田地里还有许多坟墓,坟墓的别名叫“土馒头”,用土堆起来,很高、长满了野草,那些都是我们天然的阵地。我想念那些泥土,记得在电影《乱世佳人》里面,一切随风而去,女主角费雯丽弯腰从地上抓起一把土,她高高举起那把土,大声宣告“只要有土!只要还有土!”声音很响亮。
我也想起那琅琅的读书声。战争来了,我们没有学校可以读书,地方上纷纷成立私塾。学生也不知道那些“子曰诗云”是什么意思,念书的时候就好像催眠,好在老师听不出来每一个学生在念什么。学生就胆大妄为,以离经叛道取乐。什么“人之初,盖小屋,盖不上,急得哭”,我们念的是这个。什么“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狗急跳墙,人急悬梁。孩子哭了,抱给他娘”,我们念的是这个。现在回想,当年的顽皮,还真的启发了我们写作的兴趣呢!
我虽然住在美国,过的仍然是中国生活
问:看您写过纽约是世界上最容易生活的地方,只需要学会点汉堡和坐地铁就可以“自有您一片天地”。您已经在纽约生活了那么多年,有不习惯的地方吗?
王鼎钧:“纽约是世界上最容易生活的地方,只需要学会点汉堡和坐地铁就可以自有您一片天地”,这句话是一个老华侨给一个新华侨打气的。
您想想看,一个人来到纽约,他只有地铁和汉堡可以依靠。他的条件很差呀,困难很多呀,这时候他不要把问题看得太复杂,看得太透澈,他得稀里糊涂,把问题看得很简单,简单的事情容易解决,他才有奋斗的勇气。说个比方,从楼下到楼上,这段距离很高呵,你把它分成十五个小距离,做成楼梯,上下就容易了,这就是人生的一点小智慧。
至于我自己,像我这样的人,虽然住在美国,过的仍然是中国生活。在纽约市,中国人很多,三百六十行都有,你可以看中文电视,听京戏,吃粤菜,穿长袍,请中医治病。如果你想占卦,算命,看风水,嫁女儿想让她坐花轿,穿凤冠霞帔,都不难。中国的风俗习惯自成一个小圈圈儿,你非常方便,仿佛这里就是中国。
除了这些衣食住行以外,你还有别的需要,例如学校要开家长会请你出席,法院审案要你去做证人,国税局要查税,有什么事情到警察局报案,有时候要到移民局改变签证,你这个中国人要打开大门走出去,一步跨出门外,茫然四顾,你就很不方便了,你马上发现这里不是中国了。
纽约也是大圈圈里头一个小圈圈,中国来的老年人大半住在小圈圈里活动,年轻人大半是在大圈圈里活动。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华侨传授奋斗的两个基本条件,他说地铁、汉堡,他没说走路、吃中国客饭,也就是主张冲出小圈圈,进入大圈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