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王峻 通讯员孙克亮 摄影记者邹斌
“事有前因后果,心有忠奸善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损人利己不可,安分守己常乐;善恶到头有报,同室操戈切莫……”
1月28日,从武汉市蔡甸区索河镇小山村的一处农户家中传来悠扬的说唱声,只见一位老者正用这样声情并茂的方式,讲述着一段古老的故事,这段故事的名字叫《金殿让子》,这样一种通过说唱结合的方式来传递“善文化”的文艺曲种,在当地被称之为“善书”,距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
这悠悠“善书”声中,索河,这个位于江城一隅,依山而筑,临水而兴的地方,已悄然走过了千年的漫长岁月……
这一声,勾起绵密的乡愁
小时候的那个“味”一直没变
为追寻善书的所在,极目新闻记者来到索河,找到了已经80岁的善书传承人袁宏新老人。当老人开腔之后,围观的四邻们不禁感叹道:这就是小时候的那个“味”!
提及善书,不得不提到其代表人物袁大昌。即便老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但人们依然记得这位民间艺术大师在舞台上留下的音容笑貌。当年,每逢冬春农闲时,或是红白喜事,都会有人来请袁大昌去讲“善书”。
80岁的善书传承人袁宏新
“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听善书的场景并不过分!”袁宏新告诉记者,“师傅讲的善书,轻重缓急拿捏得很好,总能让人情不自禁地入戏。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他除了经常在蔡甸等乡镇演出外,还经常到汉川等地演出。”
除了擅长讲善书外,袁大昌老先生还会写善书,袁宏新小心翼翼地从里屋捧出来一本《索河善书选》,里面收录着袁大昌老先生亲手所写的近30篇善书案本,“师傅一生共撰写了近500本善书案本,1/3是默写的古本,2/3是他的原创。”
作为当年侏儒粮管所“能说会唱”的文艺骨干分子,袁宏新被善书多变的表演形式、传递向善的精神所深深吸引,40岁时正式拜到了袁大昌老先生的门下。袁宏新告诉记者,善书是很讲究的,其一,在于说书人的身份。“最开始,只有有顶子的人才能说书。顶子是什么?秀才,拔贡,监生,就是这些录得功名的人。”其二,是讲究配合默契。善书通常以一人主讲、多人应答的形式演出。“要把它衔接好并不容易,不然你这个书就说得牛头不对马嘴,让人笑话。”
80岁的善书传承人袁宏新
袁宏新说,索河善书之所以能流传数百年,与师傅们倾囊相授、不断创新变化有着莫大的关系。为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蔡甸区及索河镇相关部门筹集资金贴补公益演出,并将其撰写的善书编撰出版。
不过,如今随着索河善书的演出场次和听众逐渐萎缩,说书人也越来越少。袁宏新认为,自己一生的愿望,就是让善书艺术长盛常新,薪火相传。“力争不辜负师傅弘扬善书文化的遗愿。”
这一声,穿越悠久的时空
这里有比归元寺更古老的嵩阳寺
“善书属于生态的、原汁原味的艺术形式,都是农耕文化的产物,这似乎与索河的历史不谋而合。”索河街宣传办负责人尹良军如是说。
“索河镇志”上记载,上世纪80年代中期,索河镇相继发现了鲢鱼台遗址和尸骨台遗址,发掘出代表“新石器时代”湖龙山文化以及“新石器时代”商、周文化的石斧、骨牙、陶片、高足杯等众多器物。进而印证了早在5000多年前,索河地区就有人类生活的印记。
蒿阳寺
“这儿还有一座比归元寺更古老的嵩阳寺呢!”在当地村民的指点下,记者驱车沿着嵩阳大道前行3公里,便来到了嵩阳山脚下,嵩阳寺便坐落于此。据“索河镇志”载,嵩阳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已有1392年历史。相传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南征进驻汉阳时,在梅子洞西侧发现一峰为理想的制高点,便在此安营扎寨,并命名嵩阳山。
蒿阳寺
李渊在此收编反隋队伍,并将18名忠勇善战的勇士收为义子,赐李姓,将自身铁甲拆为18片分赐为信物,许诺得天下后凭铁甲领享爵禄。待李世民登基时,18壮士只剩5人,铁甲已一片不存,邀赏者却挤满宫殿,难辨真假。后李世民采纳徐茂公的建议,以皇家名义在嵩阳山建一禅林,凡李姓愿为僧者,不论有无铁甲,皆享皇家爵禄;不愿为僧者,亦可在此安家。因此,索河镇有了同姓异宗的六个李姓。
贞观二年,李世民赐匾御书“嵩阳寺”,蓝底金字,上款为“大唐贞观二年李世民敕赐”,下款是“尉迟敬德监修”。当时的嵩阳寺巍峨雄伟,金碧辉煌,可容戒僧六百名,有各类木雕和泥塑佛像五百余座。遗憾的是,嵩阳寺在元、清、民国三次遭毁,仅剩下遗址和残垣断壁。如今,它迎来了第四次重生。
蒿阳寺
名山古刹,必有古树。嵩阳寺里两棵树龄120岁的柏树虽然“年龄”算不上太老,但胜在有着神奇之处——每棵树上都有四种不同形状的叶片。记者凑近一株树叶仔细端详,果不其然:同一株树叶上有鳞片状、线状或者针状,甚至还有扁平状。
嵩阳寺里两棵树龄120岁的柏树
目前,蒿阳寺的主体建筑已经建成,正在进行外围道路施工,距离正式对外开放已经不远了。届时,武汉市民又将有一处新的寻古怀幽的好去处。
这一声,寄予殷殷的期盼
人放天养成就地理标志草鱼
数千年间,索河因水而兴,曾是重要的水路运输通道,千帆竞进,船工众多。善书也随着这索水之水,沿河而下进入汉口,跨河进入汉川,从此流传四方。
在蒿阳山与九真山之间,索河静静地流过。两山夹一河的独特地貌,是大自然对索河人民的恩赐。隆冬时节,在索河河畔,索子长河特种水产公司的职工们便忙着将捕捞起来的草鱼装进筐中。
索河
网兜里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看得人眼馋。“这可是‘人放天养’的生态鱼,没有任何污染。”索子长河特种水产公司负责人樊伟祥告诉记者,近十多年来,该公司严格控制投放鱼苗数量,2-3年才能长到5-8斤重,以至于每年仅能收获不到25万斤草鱼。尽管产量小,但索河草鱼贵在品质,其肉质比其他地方的草鱼更加紧质、鲜美,“特别是用来腌鱼,100斤要比其他地方的鱼多近10斤肉呢。”樊伟祥说。
站在索河大桥上,一条大河波浪宽的美景尽收眼底。岸边,各类水生类植物随风摆动,水上,不时有越冬的白鹳等在此停驻觅食,让人感受到一派勃勃的生机。“十多年前,这儿可没有现在的样子!”尹良军告诉记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当年的私人承包者最大限度地增加放养密度,并往河中投入大量的饲料等,鱼儿长得快,但原本清澈的河水一天一天浑浊了。到2012年,这儿已变成了四类水质,水体所散发出的腥臭味,令人难以忍受。
蒿阳寺
痛定思痛,索河人意识到,想要实现水清鱼跃,必须得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子。在合同期满后,索河镇清退了私人承包者,并通过截污、撤网、打通河流通道等手段进行治理,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索河水水体已达到一级水质标准。好水出好鱼,2017年,“索子长河草鱼”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据介绍,以好山好水著称的蔡甸区,共有“知音十景”,其中六景位于索河镇。未来,这个不允许有任何工业企业进入的“禁地”,将继续依托索河,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日前,索河街道正式申报总面积50平方公里的索河省级旅游度假区,同时明确善书、水乡文化等也将转化为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或许假以时日 ,“善书”之声又将再度唱响在索河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