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万建辉)1月2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社、光明网主办的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产生30位提名候选人,湖北评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何祚欢和京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世慧入选。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旨在盘点过去一年中为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标志性人物。
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自启动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0年12月18日公布了100人候选名单。近日,经过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投票、评议,充分衡量候选人的标志性、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及年度代表性,从100位候选人中确定了30位提名候选人。
据介绍,30位提名候选人中,传承人21位,策展人、企业家、艺术家3位,管理者3位,研究者、媒体人、传播者、教育者3位。21位传承人涵盖非遗十大类别中的八类,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8位,省、自治区级传承人1位,州级传承人1位,县级传承人1位。
下一步,推选活动将开通网络投票评议,组委会将综合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投票及网络评议,最终确定10位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29日,推选活动开通网络投票,网友可为30位候选人投出自己的一票,组委会将综合专家委员会投票及网络评议,最终确定10位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投票网址为:https://mp.weixin.qq.com/s/xnZ3k6xJpJzNoNt-X3qDEA,截止时间为2021年2月5日23时55分。
“活着欢”评书年轻人也欢迎
湖北评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何祚欢
何祚欢是湖北地方曲艺界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在全国曲艺界享有盛誉。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笔耕不辍,创作发表评书、论文700余万字,其中,长篇评书《杨柳寨》获全国优秀曲艺观摩创作表演一等奖,短篇评书《挂牌招亲》获全国优秀曲艺作品一等奖,评书《丑人李富生》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
达到“不似评书、胜似评书”境界
何祚欢幼读私塾,长学师范,能创作、专表演、懂乐律、善方言、工文史。他师承湖北评书名家李少霆,并广泛学习本地前辈名家的技艺,还吸收扬州、苏州评弹等姊妹说唱艺术精华,大大丰富与提升了湖北评书艺术的表现力。在艺术学习和探索中守正创新,大胆实践,自成一派,形成了儒雅平和、书路宽广的艺术特色。他的评书表演顺口顺耳、悦人悦己、深得人心,达到“不似评书、胜似评书”的境界,将湖北评书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享誉中国曲坛。
何祚欢艺术创作能融冶评书新题,捕捉时代轨辙,其创作时间跨度长,且呈现出多样的时代风貌:既有烽烟滚滚的抗日战争,又有激荡人心的国内革命战争;既有近代的城市风云,又有现代社会的都会风情。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不同时代的精神气质和内在特点,最后诉诸笔端与舞台的则是一幅幅惟妙惟肖的时代画卷与人物肖像图。他创作表演的作品,除传统评书外,还新创作长篇评书4部,中短篇评书100多部(篇),有8卷本《何祚欢文集》行世。又有320多万字的戏剧、散文、小说等作品,是评书评话界公认的秀才。
评书表演充满汉味展现市井之美
何祚欢自号“武汉话家”,一口纯正的武汉话被武汉市民奉为圭臬,他却更乐意从百姓的生活中汲取养分、积累经验,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作品,武汉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为“活着欢”。他的评书表演中充满汉味人情风物,他善用武汉方言创作,作品鲜活生动,展现市井之美,为老武汉保留了大量鲜活记忆,具有很高的城市史料价值,因而他又是武汉民俗文化和城市发展史领域的权威专家,被民众称为“江城活字典”。
近年来,何祚欢活跃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致力于湖北评书及汉派文化、武汉方言的宣传保护工作。
2020年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中,他走上网络直播间,以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馆藏为证,讲述“抗战中的武汉民众献金”往事,带网友重温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峥嵘历史。
第八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上,他又在直播中“云开嘴”,聊起武汉人对戏曲的热爱,认为懂戏爱戏的武汉戏迷们,不仅造就了武汉“戏码头”,也让这一繁盛的景象延续至今。
在去年武汉抗疫期间,他以曲艺人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克服各种不利与不便,自己写、老伴录,自己说、家人拍,先后创作了3部湖北评书抗疫作品,并以短视频形式网上推送。其中作品《莫侥幸、莫松劲》鼓励武汉人咬紧牙关继续宅家战疫;作品《致敬王珮瑜》赞颂了文化人抗疫的大爱精神;作品《小饭店》反映了餐饮界战疫情景。
在B站上可以找到何祚欢评书作品
何祚欢的评书,不仅受到老一代评书迷的喜爱,也为新一代的年轻人追捧。在B站上,可以找到何祚欢的《湖北方言研究》《煨汤》《洗脸》等评书作品。虽然是他早年的演出作品,视频图像也并非高清,但仍受到热烈欢迎。“太好了,居然能在这里看到”“何祚欢先生真是语言大师啊”“哈哈哈哈,厉害了很亲切”……网友们评论道。
近年来,何祚欢相继被聘为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并借助各类媒体宣传推介湖北评书,大大拓展了其生存空间。
(长江日报记者冯爱华 通讯员刘甜甜)
“徐九经”扮丑“丑”到新高度
京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世慧
朱世慧1947年生于安徽泾县,初学老生、后攻丑角,湖北京剧院名誉院长、“二度梅”的获得者。由其主演的《徐九经升官记》誉满艺坛,时称一绝,打破了丑角只能当配角的固定模式,是反配为主的重大突破。
开创丑角挑大梁先河
朱世慧12岁考入湖北省戏曲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老生后,老师建议他改学丑。谁也没想到就是出于老师无意中的这么一个建议,造就了当今第一名丑。
朱世慧最初受教于丑角名家张哨庄和著名麒派老生陈鹤峰,1981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盛武为师,还曾受到李四广、艾世菊、孙正阳等老师的指教和传授。而把朱世慧推向舞台中心的人,则是著名戏剧“怪才”导演余笑予。
由余笑予指导的《徐九经升官记》《药王庙传奇》《法门众生相》等作品,在朱世慧的精彩演绎下,开创了丑角挑大梁的先河。
提到朱世慧,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徐九经升官记》,正是这个作品让他红遍大江南北,被全国的戏迷所熟知。当年,创下了在北京连演34场,场场爆满的奇迹。五大电影制片厂争夺电影版权,第二年就被拍成了电影《升官记》。1982年荣获最佳戏曲片奖。全国20多个文艺院团和剧种先后移植排演。
37年间,《徐九经升官记》累计演出700多场,可谓是深入人心,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热议,褒扬声络绎不绝。甚至有人评价说:朱世慧开创了京剧的一个新行当——丑生!还有人说,朱世慧的艺术可称之为“朱派”。听到这样的评价,朱世慧谦虚地用丑角幽默的表达方式给出了他心中的答复:“您还是饶了我吧、与前人相比,咱算什么呐!”
为丑角艺术鼓与呼:只要是丑角的事儿,我都支持
除了苦练,朱世慧也特别喜欢观察生活,老人脸上的皱纹是怎样的,同样的扇子,在文雅人和粗鲁人手里如何摆弄,都是他观察学习的对象。正是这样勤奋的学习加上生活中积累的创作经验,才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表演风格,将丑角表演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朱世慧在58岁时又排演了大戏《曾侯乙》,同年走马上任成为湖北省京剧院掌门人。
在戏曲院团中,丑行一直处于劣势地位,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丑行人才极度匮乏,甚至出现了消失的危机。对此,朱世慧尽管有些无奈,却拼尽全力团结一切力量,为丑角艺术鼓与呼:“只要是丑角的事儿,我都支持,我都呼吁。”
十余年里,朱世慧将一个地方京剧院团搞得有声有色。他规划剧院发展蓝图,请著名艺术家为演员们授艺,坚持挖掘优秀学员、排演优秀剧目,打造出一支人才梯队,剧院初步形成了十多个艺术流派,年轻演员在全国各种大赛中屡屡摘金。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