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19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申报的《利川灯歌》(《龙船调》),赫然荣列传统音乐分类。这不仅是利川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恩施州、湖北省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利川灯歌《龙船调》婉转悠扬的歌声中,既有对巴地楚臣屈原的祭祀,也有对岁足年丰、安定祥和的祝贺和祈祷。巴山楚水、旱地划船、载歌载舞,处处不是舞台,处处又都是舞台;舞的是龙舟竞渡,唱的却是园里种瓜,演的是彩龙飞舞,唱的却是上山砍柴,内容和形式看似相悖,然而观众和演员却在参与当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正是利川灯歌《龙船调》独特的艺术形态。
旅游资源丰富的利川市,被称为湖北省的“天然富硒氧吧”,更因为有“五个一”而名扬全国:“一棵树”——利川市谋道镇“古生物活化石”孑遗植物“水杉王”的发现,推翻了生物学术界“水杉在世界已经绝迹了”的定论;“一个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鱼木寨”铁壁三层,螺峰四面,被誉名“天下第一土家族山寨”;“一口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水井古建筑群”,被誉为是长江边“一首建筑文化的凝固史诗”;“一个洞”——亚洲最大的溶洞“腾龙洞”神秘幽深,令世人震撼;“一首歌”——悠悠《龙船调》,烈烈民族魂。传唱世界的《龙船调》,更是先民留给后世之人的一笔无形又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通过一代代普通百姓口耳相传,始终青翠茂盛地生长在群众之中,并早已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融入其血脉之中;无论是上山砍柴、下河捕鱼等生产劳动还是婚丧嫁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之中,随处而歌,随时而歌。在利川,山也是歌,水也是歌,情也是歌,爱也是歌,月也是歌,花也是歌,土家族女儿出嫁要唱《哭嫁歌》,生了孩子要打《喜花鼓》过祝米宴,亲人去世要唱要跳《撒叶嗬》。聪颖智慧的利川民间艺人们,各个都是行吟诗人,他们望风说柳,把所思所想所见所为,都通过随性的歌唱抒发出来。
利川当地百姓俗语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利川大街小巷人头攒动,百姓们都走上街头看社火花灯,因此,《利川灯歌》与春节习俗密切相关。清代至20世纪初,利川花灯的规模很大,是节间一项传统文娱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灯会上,《龙船调》是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
利川百姓不但人人爱唱《龙船调》,而且每个人都是手工扎制彩龙船的高手。彩龙船一般用竹篾扎成,糊上纸壳、皮纸,然后上矾彩绘,船底绘浪花,船头绘龙头,船身绘鳞甲,故名“彩龙船”。划彩龙船时,一人扮幺妹,花枝招展,低眉弄姿,站在船心;一人扮书生,蓝衫纶巾,手执折扇,潇洒地站在船头;二人扮丫鬟,燕尾椎髻,手舞花巾,殷勤侍立船侧;一人扮艄公,麻衣驼背,手执桡片,滑稽地追随船尾。伴奏乐器以鼓、钹、锣、镲、二锣和马锣为主,早期还有唢呐和竹笛。其形制规格与利川耍锣鼓相同,主要锣鼓“引子”曲牌有“楼梯换”“鬼跳蛋”“荡龙”和“龙摆尾”等。锣鼓唢呐伴奏乐队一般由6人组成,既伴奏又伴唱,随着打击乐的阵阵响起,演员们或随龙船飞旋起舞,或踏歌翩跹进退,群众喝彩者有之,合唱者有之,鞭炮声,鼓乐声,此起彼伏,情景十分热闹。
《龙船调》的原型《种瓜调》,就是以歌唱农事种瓜为内容,分为正歌和副歌两部分。正歌是生产之歌,副歌是生活之歌,融合了土家人勤劳朴实、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1956年2月,利川县文化馆干部周叙卿、黄业威在柏杨坝镇收集到民歌《种瓜调》进行记录整理后,曲调、衬词和副歌不变,但主体歌词由原来的10段改成了2段,以《龙船调》命名,歌曲描绘了一个活泼靓丽的妹娃需要渡河去探亲,请艄公摆渡过河的故事。1957年3月,利川汪营镇农民歌手王国盛、张顺堂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大会上演唱了《龙船调》,获得一致好评。1962年5月,《龙船调》收入《湖北省民歌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灌制成唱片全国发行。
载歌载舞是《龙船调》的一大特色。演唱方式为一领众和,一般多为书生领唱(也有幺妹领唱的),众人合唱。曲调传统固定,歌词多为本地传统优秀民歌或小调结合玩灯特点编创而成,除“开歌”“送歌”所唱为祝福、送财和道谢外,其主要内容为唱本地风俗、农事及男女情爱。唱词既有传统唱段,也可即兴创作。一句一段,或两句一段者多。打一遍锣鼓就唱,打一遍锣鼓就收,既便于表演,又便于转场。每段除了一句主词外,其余全段都是衬词丰富的垛词垛句,它们有的对主词烘云托月,推波助澜;有的和主词血脉相通,水乳交融。特别是一些便于观众参与、别具挑逗的衬词衬句,一问众答或互问互答,把演员和观众的心灵融为一体,能把演出一次次地推向高潮。利川灯歌《龙船调》无论是彩扎、演出和歌唱的传承都属群众自发性行动和耳闻目染的自觉参与,世代流传。
利川土家族系列灯歌是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母体,优秀民歌《龙船调》是利川灯歌的代表之一。1988年12月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下卷)第841页收录了由周叙卿(1934-1982)、黄业威收集记录、王鸿儒演唱的《龙船调》原型《种瓜调》,原词共十段:
(正歌)
正月是新年(咿哟喂),瓜子才进园(哟喂)。/二月起春风(咿哟喂),瓜子才定根(哟喂)。/三月是清明(咿哟喂),瓜苗成了林(哟喂)。/四月是立夏(咿哟喂),瓜儿上了架(哟喂)。/五月是端阳(咿哟喂),瓜儿把新尝(哟喂)。/六月三伏热(咿哟喂),瓜儿正吃得(哟喂)。/七月秋风凉(咿哟喂),瓜儿皮色黄(哟喂)。/八月中秋节(咿哟喂),要把瓜儿摘(哟喂)。/九月是重阳(咿哟喂),瓜儿已下场(哟喂)。/十月瓜完了(咿哟喂),瓜种要留到(哟喂)。
(副歌)
金哪银儿梭/银哪银儿梭/阳雀叫啊八哥鹦那哥/八哥鹦那哥/妹儿哪要过河啊/哪个来推我嘛/我就来推你嘛/艄翁你把舵扳啰/妹娃儿你坐稳船哪/喂呀咗/喂呀咗/将妹娃儿推过河哟嗬喂。
《龙船调》由灯歌·花灯·种瓜调演变而来。从其歌词看,描绘的是一年12个月种瓜的内容,从正月瓜籽进园下种,一直唱到瓜熟蒂落,所以当地百姓也称《种瓜调》为《瓜子仁调》。后来因为总是在划“彩龙船”时演唱,人们就干脆叫它《龙船调》了。其中副歌部分的“八哥鹦那哥”为双关语,即指能言会语的八哥、鹦鹉,也暗指恩哥(情郎哥)。1979年,《龙船调》收入《中国民歌集》。湖北省歌剧舞剧院著名歌唱家刘家宜曾以《龙船调》为名,于1980年由中国唱片社出版发行过33转塑料唱片,其中还收录了《筛子关门眼睛多》《黄四姐》等诸多恩施州利川、建始等地的土家族民歌。
《龙船调》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呢?
“劳动说”,《龙船调》原为《种瓜调》,以歌唱种瓜为内容,从“正月是新年,瓜籽才进园”唱起,一直唱到“十月瓜完了,瓜种要留到”。
“爱情说”,《龙船调》由《种瓜》收集整理而来,内容借用传统民歌中“十探”和唱习俗的手法依原韵变成了“正月是新年,妹娃去拜年;三月是清明,妹娃去踏青”。
“生育说”《利川灯歌》在保留瓜的隐喻的前提下,从正月至十月,叙述瓜的种植、生长、收获过程。十月种“瓜”,又正好暗示了“十月怀胎”的辛苦。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说法都对,但都不全面,不深刻,没有对《龙船调》的主题进行概括和提炼,不能反映《龙船调》主题的本质特征。《龙船调》的主题应该是“和谐说”。
《龙船调》的意境里,构成了多层次的阳和阴的意象,如天和地、太阳和月亮、山和水、艄公和妹娃等。由此可见,《龙船调》的主题表面是歌颂爱情、劳动和母爱,而实质上则是反映“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大主题。
“金哪银儿梭,银哪银儿梭,阳雀叫啊,抱着恩纳哥,抱着恩纳哥”,“金锁”“银锁”和“阳雀”有什么关联呢?本人认为,“金”指“太阳”,“银”指“月亮”,而“阳雀”是土家族人的吉祥鸟,其声清脆宏亮,昼夜不止。这足以说明,“阳雀”叫,是在呼唤太阳,呼唤月亮,呼唤青山绿水,呼唤美好而和谐的生活。
利川市文联主席 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