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超400公斤!袁隆平团队海水稻产业化提速 我国十年内有望亿亩荒滩变良田

长江日报 2021-01-16 07:51

各地创新探索海水稻特色之路 让更多盐碱地里飘稻香

袁隆平海水稻团队15日在海南三亚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宣布,已在全国签约6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今年将正式启动海水稻的产业化推广,拟用8至10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

亿亩荒滩变良田,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心愿。2020年,由他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全国示范种植海水稻面积扩展到10万亩,平均亩产稳定在4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突破800公斤。“2020年,我们在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土壤改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袁隆平说。

根据袁隆平提出的海水稻“十百千”工程,该团队在成功开展耐盐碱水稻10万亩示范种植后,力争今年推广100万亩,并逐步在全国布局储备可供改造的1000万亩盐碱地。目前,该团队已在全国签约6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将适时分步骤启动改造,推动海水稻从示范种植转向产业化推广。

论坛期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合作发起成立中国海水稻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旨在打造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桥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推动海水稻及智慧农业科技成果在盐碱地农业方面的应用,助力海水稻加速产业化、商品化进程。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朱明指出,中国推广海水稻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拥有大量未经开发利用的盐碱地,推广海水稻种植有广阔空间。通过打造成熟的技术体系,运用绿色的生产方式推广海水稻,能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稻米,还有利于改善盐碱地周边贫瘠的生态环境。海水稻的推广还可面向国际,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和饥饿。

■ 首批品种已通过审定

海水稻口感更筋道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关于耐盐碱水稻种子的研发进展,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国栋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批共4个品种已通过国家耐盐碱区域试验审定,其中有杂交稻也有常规稻。”

记者从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获悉,自2017年开始,由该中心牵头国内18家单位,组建了国内唯一一个国家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分为4个试验组别34个试验点同时开展区域进行,通过建立水稻耐盐碱评价标准以及育种材料筛选程序,针对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等特征,设置北方沿海中早粳晚熟组、沿黄粳稻组、华东沿海籼稻组、华南沿海籼稻组4个组别,在广东、浙江、海南、江苏、辽宁等34个区域试验基地进行品种区域试验,在西北、东北等18个试验基地进行品种测试试验。

针对大众关心的海水稻口感问题,张国栋说:“水稻品种种植具有一定的区域适应性,目前审定的品种,口感上和普通大米没有太多区别,甚至更筋道。”

■ 10万亩海水稻

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

目前,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全国十地启动的十万亩海水稻已完成测产,其中,新疆喀什、宁夏石嘴山、黑龙江铁力、江苏如东、山东东营、山东潍坊、山东青岛等地测评亩产均超千斤。海水稻试种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改良,亩产逐年递增,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在寸草不生荒废的盐碱地上,收获了一个又一个丰年。

张国栋表示,“千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目前已经完成六百万亩签约储备,其中不仅有海水稻,还有葵花等其他耐盐碱轮种作物”。

记者从袁隆平海水稻团队了解到,围绕海水稻品种推广与低效土地的改良和利用,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将高标准、规模化的种植运营及农产品深加工,与智慧农业服务、产业生态圈构建、金融赋农机制及耕地占补平衡调剂耦合为一体,推动“十百千工程”及其配套的产业融合模式,保障海水稻事业顺利推进。

■ 海水稻“智库”启动筹建

技术创新产业化平台将落地青岛

据了解,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已启动筹建,目前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国创中心唯一产业化平台将落地山东青岛,利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产业化优势,引领千亿级海水稻智慧农业产业链发展。

与此同时,在中国产学研促进会的指导下成立的“中国产学研促进会海水稻协创平台”、在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工作部署下成立的“智慧农业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作为共同发起单位,聚集农业技术顶尖资源,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智慧农业创新平台,将持续为新兴的海水稻产业的学术研究及产业化推广,奠定标准化学术资源和专家体系。

另外,随着2018年我国海水稻专家在中东沙漠种植海水杂交稻取得成功,此后,在世界各国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海水稻已作为一个全要素全产业运营体系,有效承载我国对一带一路及上合国家的技术交流及农业合作需求。“在今年将举办的迪拜世博会的中国馆,还将以海水稻作为智慧农业科技创新的典范,打造国际农业经济合作与发展平台。” 张国栋说。

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在双循环和新基建的政策背景之下,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纷纷开始聚焦与投入以海水稻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技术副主任米铁柱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率先示范,以金融模式赋能产业融合,发起百亿级海水稻产业基金,精准指向海水稻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本组稿件据新华社、科技日报 制图/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