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忠烈老人与人交谈言语利落
社区为杨静芝老人过百岁生日
107岁的唐素珍老人
社区群干志愿者们围坐在陈聪如老人身边
□楚天都市报记者 王荣海 李庆 周治涛 王峻 通讯员 崔凤霞 穆卡达斯 王伟 陶火应
“长命百岁”是人们常说的祝福语,这群老人把它活成了现实。今天的武汉,百岁老人已有300多位。
他们大多生于乱世,经历过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苦日子;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当家作主,过上殷实幸福的生活。在一个世纪的风雨磨砺中,他们见证着时代变迁和发展。
告别2020,喜迎2021。新的一年,新的梦想,百岁老人们也有一个新年愿望。元旦佳节之际,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武汉市四位百岁老人,倾听他们的新年祈愿。
云淡风轻的归侨老红军郑忠烈
愿伟大祖国更繁荣富强
家住百步亭社区百步龙庭的老归侨郑忠烈老人,祖籍广东潮州,1919年5月1日出生于泰国曼谷。1936年从侨居的泰国,步行两个月回到祖国参加革命,是一位归侨老红军、老八路。
昨日,记者来到郑老家,老人虽已101岁高龄,但精神矍铄,除了耳朵稍有点背外,坐在轮椅上可以很利落地与人交谈。
老伴彭玉英说,郑老腿不好,跟他战场上的受伤有关系,退休后使用拐杖,现在坐轮椅。1940年,郑忠烈在抗大一分校参训任见习排长,当年3月参与在河北永年县东辛寨的战斗,那场战斗击毙日军300多人。此后,他始终随部队东征北战,也曾深入敌后指挥过多次战斗。战争期间,郑忠烈头部曾中弹,双腿在一场战斗中摔成轻微骨折并落下病根。
1961年,郑忠烈调到武汉柴油机厂任副厂长;1976年,任武汉市第三机床厂副厂长,直至离休。彭玉英说,或许是经历太多磨难,郑忠烈把名利看得很淡,工作中曾有六次提拔机会,他都让给了同事。
“他从来不发脾气,长寿跟他心胸开阔有很大关系。”彭玉英笑着说。
退休日子里,郑忠烈早睡早起,生活规律。一日三餐,最爱吃家常饭,主食是馒头和米饭,特别喜欢吃鱼、蔬菜和粗粮,很少吃肉也不吃甜食。
郑老对祖国一年一年的变化看在眼里。他说:“今天我们这么富强,生活这么幸福,都是共产党领导得好。新的一年,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全国人民幸福安康。”
幼时逃难来汉的杨静芝
希望每个人都平安祥和
“我小时候逃过难,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非常不易。”硚口区古田街古画社区101岁老人杨静芝说,2021年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平安祥和。
昨日,杨静芝的儿子王居浦向记者介绍,母亲是四川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战乱中,她从四川一路逃难到湖北的武汉。新中国成立后,杨静芝进工厂当上一名工人。“能活到百岁,感谢党的政策好,如今每月有退休金,还享受高龄津贴。”杨婆婆笑呵呵地说,子孙辈都有孝心和爱心。
两个月前,杨静芝老人迎来100岁生日,古画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居民骨干一起到老人家中,为老人祝寿唱生日歌。杨婆婆乐得合不拢嘴,还主动和大家聊起了家常。虽然已是百岁高龄,但老人的思路清晰,身子骨也很硬朗,走路完全不需要拐杖,偶尔还出门散个步。疫情期间,老人还不忘提醒孩子们少外出,非要外出一定要记得戴口罩。
王居浦告诉记者,老母亲每天早睡早起,饮食也清淡,待人非常和蔼,遇事也不慌,成天乐呵呵,“想来这就是老人的长寿秘诀”。新冠疫情发生之前,老人做了个白内障手术,现在的视力比以前好多了,平时最喜欢看的电视新闻是海峡两岸和国际新闻报道,电视剧是《穆桂英挂帅》。80多年过去了,杨静芝老人依然记得曾漂泊逃难、安无宁日的那段岁月。所以,她特别希望看到世界和平,海峡两岸人民心连心,还经常告诫孩子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古画社区党委副书记武则清介绍,杨静芝老人已经是社区第二位百岁老人,这不仅是老人们自己的福气,也是社区的福气。社区一直以来都积极引导辖区居民弘扬传统孝道,关爱老人健康,尊亲孝老。
爱吃红薯和南瓜的唐素珍
要忆苦思甜建设好国家
新洲区旧街街王兴寨村的老人唐素珍,是远近闻名的烈属,今年107岁。谈起长寿秘诀,她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多吃红薯和南瓜,早睡早起每一天。
唐素珍老人生于1914年6月,她的丈夫王福堂烈士,曾担任鄂豫皖根据地黄冈三区区委书记,被叛徒告密遇害时年仅27岁。2014年,唐素珍老人将王兴寨村的老宅捐出,作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基地有鄂东地区168位烈士英勇事迹和相关遗物的展示。
如今,唐素珍老人跟着孙子王少辉一起生活。今年55岁的王少辉告诉记者,一生清贫的奶奶,独自把儿女们拉扯大,习惯了艰苦岁月里吃的红薯、南瓜,每天早睡早起下地干活。她经常跟儿女和社区的年轻人讲革命的故事,教导大家要忆苦思甜,建设好国家。
常有中医名家登门拜访,探寻唐素珍老人的长寿秘诀,把她素食早起的习惯,跟《黄帝内经》中“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养生之道结合起来。唐素珍老人说,她只是已经习惯了这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
记者了解到,唐素珍老人平时还喜欢盖薄被穿薄衣,每晚用艾水泡脚,适度运动。98岁高龄时,老人还在坚持下地干活。
百岁仍坚持独居的陈聪如
教育孩子们要学会感恩
“陈婆婆,您家都还好唦。”元旦一大早,武昌区国际城社区书记容乃润来到陈聪如婆婆家,敲门问候。听到屋内传来“好好好,放心”的回复,他才安心离去,敲门探望老人是社区群干的“规定动作”。
陈婆婆是社区的“老宝贝”,去年12月21日,迎来百岁生日。陈聪如是国际城社区唯一的百岁老人。当天,社区书记容乃润带着备好的生日蛋糕和慰问金,登门祝寿,陈婆婆头戴生日帽,脸上露出慈祥微笑,热情招呼着大家坐到身边。
“我自己好得很,谢谢社区关心,希望你们都安好,”虽已是百岁高龄,但陈婆婆依然耳聪目明,生活也基本能自理,她不肯跟子女们住一起,至今仍独居在国际城社区。但子女们每天都会来到老人家中陪伴,陈婆婆的晚年生活,过得非常惬意,而她总是希望身边的人都安康顺意。
“老人拉起家常来,思维非常清晰,言辞也很清楚。”子女们介绍,老人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睡早起,饮食清淡,每天坚持看电视听新闻。
“聊起国内外大事,她头头是道。”社区群干笑着说,“她心态好,不生气,总是教育孩子们要学会感恩。老人在社区生活了多年,总是不急不慢,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