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个蔡和森,湖北有个黄负生”——湖北第一位为革命殉职的共产主义战士

湖北日报 2020-12-25 08:13

1981年6月26日,黄负生女儿黄铁在湖北日报发表缅怀父亲文章。

黄负生主编的《武汉星期评论》。

1981年6月24日,湖北省委时任书记黎韦关于刊登纪念黄负生同志文章的批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志兵 通讯员 王平 王涛

黄负生,中国共产党最早一批党员,曾任《武汉星期评论》主编。

建党第二年,他便英年早逝,是湖北第一个为革命殉职的共产主义战士。

“湖南有个蔡和森,湖北有个黄负生”,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黄负生。

担任《武汉星期评论》主编

黄负生祖籍安徽休宁,1891年出生于湖北武昌。

在新文化运动中,黄负生结识了恽代英等,在武昌中华大学结成诗社,通过诗词揭露社会黑暗,抒发爱国情怀。1917年,黄负生受聘中华大学中学部任国文教员,他与恽代英等共同发起创办了互助社。互助社作为一个“纯朴进步的民主组织”,成为武汉地区最早建立、最为活跃的民主社团,也是武汉五四运动中的中坚力量。

1919年6月,黄负生和恽代英、林育南、施洋等,在汉口华商跑马场组织了上万人参加的国民大会,声援京沪带头掀起的爱国运动。

此后,黄负生在利群书社结识了在武汉中学教书的陈潭秋,参加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由陈潭秋介绍,黄负生加入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投身光荣的革命事业。

在北京《每周评论》、湖南《湘江评论》、上海《星期评论》创刊之后,黄负生等创办了《武汉星期评论》,由他担任主编。

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武汉地区党委建立。包惠僧任书记,陈潭秋为组织委员,黄负生为宣传委员。

毛泽东曾住黄负生家中

在武昌黄土坡27号(现首义路),黄负生夫妻租住在一栋中式小楼。

以家庭为掩护,对外是《武汉星期评论》编辑部,实际上,武汉地区党委机关就设在此处。

《武汉星期评论》最初宗旨为“改进湖北教育与社会”,后来成为共产党武汉早期组织机关刊物,旗帜鲜明宣传马克思主义,抨击旧制度,引导知识青年投身革命斗争。

作为主编的黄负生,为刊物写了不少宣传文章。经常为刊物写稿的,还有董必武、陈潭秋、刘子通、李汉俊、林育南、肖楚女、夏之栩等。

对于《武汉星期评论》,当时曾有人发表评论,称其为“旭日东升,生气勃勃”的“巍然独存于中国之中、大江之旁”的一面旗帜。

1922年3月,毛泽东从湖南来汉,在武汉地区党委机关,也就是黄负生家中居住。

在此期间,毛泽东与陈潭秋、黄负生等多次交流,对黄负生主编的《武汉星期评论》,他极其赞赏,将黄负生与《湘江评论》主编蔡和森相提并论,称“湖南有个蔡和森,湖北有个黄负生”。

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黄负生的家,堪称“革命大熔炉”。

除党委机关外,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社会主义青年团、《武汉星期评论》编辑部妇女读书会等诸多群团组织都设在这里。施洋、项英、林育南、李求实及妇女读书会的骨干夏之栩、袁溥之、徐全直、陈孟兰、李文宜、杨子烈等,在此宣誓入党。

党的经费有限,黄负生和许多同志一样,一边干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一边寻求工作维持家庭生活。除了在中华大学任教,他还先后在湖北女师、致中公学、辅德中学等多所学校兼课。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不幸患上重病。1922年4月,黄负生逝世,年仅31岁。

黄负生留下了一封感人至深的遗书。遗书中,他对革命成功充满信心,嘱托战友们:“我深望诸君切实负起这重担子……”“我知道你们必能成功,因为你们是有这种希望的人……遥祝诸君的成功”。

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上,黄负生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他的儿子黄钢成为著名报告文学家、杰出的党的新闻工作者,女儿黄铁是叙事长诗《阿诗玛》的第一作者。

1981年6月26日,湖北日报刊发了一篇文章《“湖南有个蔡和森,湖北有个黄负生”! 纪念我们的父亲黄负生烈士》,便是黄铁为缅怀父亲所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