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历经近三年建设的武汉市仙女山路(墨水湖北路—四新南路)项目建成通车,二环与三环间再添一条快速通道。在跨越龙阳湖的高架桥上,市民可直接步行上桥,行走在宽敞的人行道上,欣赏两侧龙阳湖的美景。 楚天都市报记者宋枕涛摄
道路航拍图
□楚天都市报记者 吕锐 通讯员 王蕾 周司颖 黄树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宋枕涛
古田桥直达杨泗港大桥
仙女山路项目是由武汉市城乡建设局作为实施机构,武汉城建集团作为政府出资方代表,中交二航局、中交基金、汉阳市政作为社会资本方的PPP项目。这条路北至墨水湖北路,南至四新南路,全长约3公里,其中高架段约1.7公里。仙女山路按城市主干路标准建设,为双向六车道,局部加宽段为双向八车道,设计速度每小时60公里,地面辅道设计速度每小时40公里。
当日上午,楚天都市报记者在通车现场了解到,不少从古田桥方向开往武汉经开区的车辆,选择从这条新开的道路通行,不再像以往那样绕行龙阳大道或走知音桥——不仅通行里程更短,也避开了知音桥等堵点。
作为古田桥汉阳岸接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仙女山路承担起了连接古田桥和杨泗港大桥两条交通大动脉的重任。“仙女山路的通车,更加完善了古田桥的过江功能,打通了汉阳岸的疏解通道,可以均衡过汉江车流,缓解知音桥、长丰桥过江交通压力。”武汉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期间,该局作为实施机构并作为主管部门,多次现场协调、调度,克服疫情、汛情多重因素影响,武汉仙女山路的建成通车,加快了武汉市主城快速路网骨架体系的构建,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改善区域交通条件,成为对武汉市“环射成网、循环互通”骨架路网系统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据悉,仙女山路还为规划的龙阳湖南路预留了3对互通接口,为后期龙阳湖南路建设提供了条件。
打造全市高架首座人行景观桥
在通车现场,跨越龙阳湖的高架桥别有一番风景:在1号桥两侧均设了4.5米宽的人行道,市民可直接步行上桥,欣赏两侧龙阳湖的美景。高架桥两侧的栏杆也是通透型的,驱车经过的市民,也可一览湖光山色;在2号桥下,专门修建了一条420米长的湖中人行景观桥,上层行车,下层行人。这也是武汉市唯一一座建设在高架桥梁底下的人行天桥,在保证交通通畅同时,满足市民休闲的需求。人行景观桥铺设的是彩色沥青,中间绿色是非机动车道,市民可以骑自行车或电动车,两侧红色是人行步道。对于周边居民来说,行走在建设完工的人行桥上,欣赏龙阳湖清风徐来,水天一色,水鸟竞飞的美景,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享受。
中交二航局项目负责人罗柳介绍,仙女山路涵盖了道路、桥梁、排水、电气、交通、绿化等内容,工期短、任务重。此外,项目建设范围内包含数量众多的藕塘、鱼塘和湖区。“很多地方土壤含水量大,挖掘机一挖下去全是黑色的淤泥土,在这种地质条件下施工,就相当于在‘豆腐块’上建设公路。”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中交二航局成立攻关小组,经过数十次的反复讨论研究,参考了30余篇相关技术研究论文及方案,最终找到了符合项目实际的提高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将淤泥土挖出,填充硬质土壤后再压实,在此基础上进行桩基施工,大大提高了地基承载力。
同时,中交二航局项目部还与多家研究所共同研发了“稳定土挤压固化桩”技术,利用废弃土、建筑垃圾、毛渣料等,添加水泥搅拌,专用挤压机压制成固化桩,像筷子一样插入软土地基内,然后再灌浆,以此来替代目前常用的软基处理方法,提高软质地基承载力。该技术不仅具有价格低廉、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等特点,更能将建筑废弃土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在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将泥浆、生活垃圾、废水废油等污染物全部收集起来外运处理,避免对龙阳湖造成污染。
除了仙女山路22日通车,记者还从武汉城建集团获悉,当日武汉右岸大道北段(建设十一路—焦沙二路)、和平大道(东三环线—中山路)改造、和平大道(工人村路—四环线)等三项工程也于同日开始勘察施工打围,标志着以上三个项目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