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12月22日讯(记者陈倩 通讯员粟毅 祁圣杰)你能想象一位驾驶“陆战之王”冲锋陷阵的坦克驾驶员是一位女大学生士兵吗?12月22日,2021年度“湖北省征兵宣传进校园”活动在湖北工业大学正式启动。四名优秀现役、退役军人代表,从不同角度宣讲了他们的军营成长成才经历和军旅感悟,为广大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宣讲。
不做“网瘾少年”,他蜕变为驻港部队仪仗兵
如果十八岁那年如果没有参军入伍,也许孙玉钟的青春轨迹就定格在地下城与勇士的深渊和英雄联盟的艾欧尼亚中了,他说,那时通宵上网打游戏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最长的一次他竟在网吧待了6天6夜,“我就是典型的网瘾少年。”
孙玉钟
2015年9月,孙玉钟选择保留学籍参军入伍,成为驻港部队牛角峰英雄连的一名士兵。他还记得,“我们全营全副武装拉练从深圳同乐营区拉练到东莞仙村营区时,穿越市区,走过无人山道,途中各种演练,面临的极限陡坡和最后十公里冲刺时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和互相鼓励打气,当时走到半夜下起了雨,背囊越来越重,但是大家互相帮扶,唱着军歌,一直走着,那一刻,我觉得我爱上了这样的生活,爱上了这些可爱的战友,这不是在校的同学情室友情,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广阔的感情!”
经过层层选拔,孙玉钟成为了抖音里所说的中国最帅男子天团中的一员,也就是三军仪仗兵。但在一次5个小时的阅兵持久静站训练中,他在最后一个小时身体晃动了两三下,结果被大队长批评教育,最后还从正式队员掉到了预备队员。“那段时间的日子真是难熬,但我自己明白,仪仗队是强者生存的地方,我们一直有一句口号叫向汗水要动作,向反复要结果,所以在训练中我更加努力,更加刻苦,终于进驻阅兵村的时候,我重新成为了正式队员。”
女大学生开着坦克驰骋沙场,她是坦克兵
2018年,李若晗作为研究生士兵参军入伍,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某合成旅,现在是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研二学生。
李若晗
李若晗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爷爷是一名老革命军人,父亲也曾是一名优秀的军人。
李若晗对自己在部队的经历非常自豪:“你们猜猜我是什么兵种?肯定有人会猜,女孩当兵最多的就是通讯兵,要么就是卫生员,文艺兵。这些都不对,我是一名装甲女兵,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坦克兵,我驾驶的正是传说中的陆战之王!”
入伍之前学会了开车,这是李若晗能成为坦克驾驶员的原因之一。但真正成为一名装甲兵,她才感到开坦克并不容易。自认为“肉眼可见的强壮”的她,第一次拉单杠竟然没能成功。而坦克上重达150斤的电瓶,两个人合力抬起来都很吃力,她却要和战友把它抬进坦克安装好。
坦克毕竟是个铁疙瘩,危险也是如影随形,李若晗至今还记得,在一次实弹考核中,她正在驾驶室调整工作帽的对讲频率,突然听见后面的车长在对她喊着什么,她听不清楚,刚准备摘下帽子回应,头顶的车窗门突然打开了。班长对她大喊:“快出来,弹药要炸了!”从呆滞到茫然到惊恐,剧烈的心理转折只用了短短几秒钟,她手脚并用地从驾驶室钻了出来,跳下坦克就一路飞奔。原来弹药装填时发生意外,药筒破损,有一点火花,就可能发生大爆炸。
李若晗说,坦克兵经常在野外驻训场进行实战化训练,炎热的夏季、漫天的沙尘,坦克车内温度高达45、6度。“但每当我驾驶着坦克驰骋在训练场上,总能感觉到,我是自己的主人。虽然两年的风吹日晒,在我的脸上留下了不一样的痕迹,但我恰恰觉得,训练场上的我,才是最美的我。以这样的方式度过青春,才是此生无憾。”
放弃北京户口,他当了一名舟桥兵
当兵还是当公务员?提干继续留在部队服役还是北京户口+高额退伍费回到地方?中部战区陆军舟桥某旅的孔令向在军旅生涯中,曾面临这两道选择题。
孔令向
孔令向出生在河南省濮阳市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201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时他拿到了管理学和法学两个学位,并成功考取了河南省2017年选调生,成为了一名准公务员,而与此同时,我也通过了征兵选拔,成为一名准新兵。“公务员的工作没了可以当兵回来再考,可是这当兵的机会错过了,我就只有在梦中才能穿上这心爱的军装了。所以,当这最后的当兵机会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理由让它溜走!”于是在还有一个月就超龄的情况下,他参军入伍,成为了整个单位年龄最大的新兵。
义务兵第二年的最后阶段,又有一道选择题摆在了孔令向的面前,是提干继续留在部队保家卫国?还是拿着高额退伍费外加北京户口回到地方快意人生,经过深思熟虑,最终他选择继续留在军营。“可能有的同学又想知道为什么我又选择继续留在部队?一是两年军旅生活让我对部队充满了感情,我舍不得脱下这身军装。二是军官职业化在持续推进,军队和地方政府都为我们军人提供了越来越好的福利待遇,解决了我继续服役的后顾之忧。三是我在军队里还有很多未实现的梦想,我还想继续在这个大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我还想继续身着这身军装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从部队回到学校,他选择做防疫志愿者
早在三年多前,陈毅就已经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但2017年9月,他还是选择从武汉参军入伍,服役于武警湖北总队机动支队,退役后,他重新回到学校,现在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二学生。
陈毅(右)
陈毅说,他一直难忘新兵连的生活,“是地狱级的难度”。大雪纷飞,部队在大别山进行冬季野营大拉练,头一天他还因为发烧,在卫生队挂着吊瓶,第二天早上五点便跟随部队出发了,他们穿着单衣、背着五六十斤的装备行进在千里冰封的大别山,步行三四十公里,摩托化行军几百公里。而在最炎热的三伏天,他们在东湖露天进行游泳训练,从早到晚都在水里泡着,皮一层层地掉,黑到不敢相认。“正是这样的淬炼,让我从一个懵懂少年蜕变为钢铁战士,拥有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奋斗精神。”
2019年9月,陈毅脱下了军装,把军魂收藏在心中。今年,武汉突然爆发新冠疫情,遭遇百年难见的封城,陈毅所在的部队奉命驻守火神山医院。“想到战友在前方拼命,我岂能在家中安坐,在父母支持下,我于2月11日报名成为武汉市社区志愿者,誓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
陈毅所在的社区共有2108户,在社区组织的三天大排查中,他每天打电话就多达200余个,并且参与了封控期间的物资保障。他穿着一次性的雨衣,戴着自备的一次性口罩就开始投入工作,因物资都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必须得当天送完,老旧的楼房没有电梯,我拿出当年大别山拉练的狠劲,一爬就是一整天,寒冬腊月,衣服就从来没干过。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危急时刻,我不上谁上!”他的话也引起了现场的一片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