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评论员 屈旌
近年来,江浙一带悄然兴起“两头婚”——男不娶,女不嫁,小夫妻结婚后依旧与双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一般会生育两个小孩,第一个随父姓,由男方抚养为主,第二个随母姓,由女方抚养为主。这一婚姻模式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网友热议。浙江嘉兴桐乡市某镇妇联主席介绍,“两头婚”在桐乡流行已久,避免了因彩礼引发矛盾,但孩子跟谁姓也容易造成分歧。(据12月22日澎湃新闻)
虽然新闻报道将“两头婚”说成是一件新鲜事,但事实上,这样的婚姻模式在当地已有相当的基础。由于地区经济发达,大部分家庭都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而独生子女较多,双方都面临养老育儿等现实问题,所以,这种淡化嫁娶观念,强调两家平等,合在一起过日子的婚姻模式逐渐兴起普及。只是,网络具有一定的放大效应,加上各地风俗不同,所以引发了观念上的碰撞和争论。
支持者认为,这种结婚的方式,男方无须付彩礼,女方也无须陪嫁妆,淡化了婚姻的利益交换,而且解决了双方财产和姓氏继承的问题,养老育儿也可兼顾,免得独生子女两头跑,很务实,很平等;反对者则隐忧重重,认为过分依赖原生家庭的婚姻并不健康,缺少责任和担当,说白了只是美化版的“啃老”,而且,婚姻中只强调公平和效率,忽视感情的投入和融和,婚姻缺乏粘合性,最终可能变成“两头昏”。
说实在的,双方都有其道理,但也都过于理想化。翻翻新闻的评论区,即便是当地人,对“两头婚”的理解都是五花八门,有人说夫妻还是住一起,有人说是各回各家,有人说两边老人都叫爷爷奶奶,有人说外公外婆还是叫……可见,这就不是固定的成形模式,充满了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各家都可以根据需求灵活圆融地变通。所以,断言其是进步或倒退,会对传统的家庭模式产生什么冲击,还是言之过早,缺乏依据。“两头婚”的好处显而易见,隐患也的确不少,过年去谁家,老人对孩子是否会偏心,婚姻如何保持独立,亲情如何一碗水端平等等……但这些问题,寻常婚姻里也会出现,也要解决,主要还是在于,夫妻两人以及双方家庭,能否以爱为本,沟通互谅。
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婚姻的本质是契约关系,在时代变迁中,形式出现各种变化,再正常不过。但究其根本,所有形式都只是外壳,幸福和睦的婚姻一定是以爱情为基础,基于双方本人的意志,夫妻双方地位的平等。在遵循这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婚后怎么过,过得好不好,如何调整和变化,每个家庭在不同的时间段,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解决之道。
“两头婚”与当地地域经济状况、风俗人情、家庭结构等关系密切,十分特殊,不宜轻易否定,也难以复制,正如一些网友所说,只是民间智慧的产物。那么,由此产生的问题,大抵也能,也只会,依靠民间智慧去解决。当矛盾无法调和的时候,这种形式自然就会产生变化或彻底消失,而我们所希望的是,它能够将其积极的一面留存下来,就是对婚姻开明的态度,对于男女平等的提倡,以及对“跟谁姓”执念的化解。
对于“两头婚”,可以讨论,但不必偏激,赞同或不赞同都可以,重要的是,每个人在面对自己的婚姻时,还是应摒弃形式桎梏和风俗束缚,不跟风盲从,不削足适履,找到自己真正爱的人,一起探索合适的婚姻形式,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和爱护,才能找寻到开启幸福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