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本次活动特邀请多位文博界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全程进行学术把关。12月13日,闻讯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正式揭晓,专家委员会成员、“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对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专家委员会名单中,除馆方专家外,有“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考古界泰斗李伯谦,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以及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多位专家教授等。在评选过程中,多位专家就珍宝价值、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录制代言视频,向公众推介。
曾侯乙尊盘是首批永久性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站台”为曾侯乙尊盘代言。录制视频当天,身着正装的他早早来到曾侯乙墓展厅,5分多钟的视频,完美一条过,可见其对尊盘了如指掌。他盛赞尊盘是青铜重器中“璀璨的明珠”,是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是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著名作家刘醒龙斩获多个大奖的小说《蟠虺》,故事就是围绕曾侯乙尊盘展开。刘醒龙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尊盘不只给了作家灵感,深入了解它前世今生的人,都会凝神屏息,叹为观止。在他心目中,“尊盘是国宝中的国宝,至今未有复制件。关于它的未解之谜,也是古人智慧及中国古代文明的佐证。”
楚文化学者万全文认为,虎座鸟架鼓是楚文化遗存出土的最典型文物,很好地体现了楚文化的精髓。“在楚人眼里,凤不仅是象征祥瑞的神鸟,还是楚族、楚国尊严的象征。楚人崇凤,开启了中华民族‘龙凤呈祥’文化渊源的滥觞。随着南北文化相互融合,龙凤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长期研究瓷器的研究员蔡路武力荐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他称,元青花存世量极少,国内外现存完整器仅400余件,其中200多件在国外。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体量大,制作上乘,精致优雅,描述了四个经典故事,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很高的艺术价值。这樽梅瓶在国家博物馆参展“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外方领导人介绍说:“元代的青花瓶保存下来非常少,这件藏品可以说是陶瓷中的熊猫。”
作为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者之一和主要研究者,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冯小波凌晨5点多录制视频,为郧县人头骨化石代言。他介绍,郧县人头骨化石距今100万年左右,别看郧县人这么古老,“智商可不低”,证据是郧县人脑容量较大,且使用当时先进的工具——手斧。他称,30年郧县人考古研究成果,对人类起源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与总书记提到的“最新考古成果表明,我国是东方人类的故乡,同非洲并列人类起源最早之地”相吻合。
网友火热投票的同时,专家们也通过视频、邮件等方式进行投票,多位专家表示,“候选文物,件件珍贵,实在难以取舍”“面对湖北省博物馆琳琅满目的文物珍宝,只能忍痛割爱,优中选优”。最终,专家们按照用“镇馆之宝”代言荆楚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思路,尽可能顾及不同时代、不同品类,兼顾其代表性和重大价值,进行了投票。
湖北省博物馆联合湖北日报开展的本次评选活动,获专家高度肯定。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刘玉堂研究员说,该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编钟研究院院长冯光生认为,这些珍宝的意义绝不限于馆藏和地区,它们是代言荆楚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其中的代表,如曾侯乙编钟,其实是中华民族共同信仰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