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医院成为托举轻症患者生命的方舟,图为2月17日拍摄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
一床难求!2020年1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武汉医疗系统全面告急。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一声号令,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火速开工建成,32家方舱医院新增3万余张床位,改造定点医院,开辟集中隔离点,从“人等床”到“床等人”扭转了抗疫战局。武汉“建院增床”创造的奇迹,也为全球抗疫破解医疗资源紧缺提供了解决方案。
■ 10余天建成“两山”医院,拼速度抢救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收治工作刻不容缓,在中央指导组指导下,武汉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2020年1月23日下午,武汉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参照“小汤山”模式,在蔡甸知音湖畔建设应急传染病专科医院,取名“火神山”。
除夕夜,上百台挖机连夜展开场平,火神山医院正式开工。上万人日夜鏖战,3.39万平方米、容纳1000张病床的火神山医院10天建成。
2月4日清晨,第一批患者入住火神山;2月9日,接收第一批重症患者;2月12日,收治患者突破1000人……几天时间,火神山医院进入满负荷运行。
为了更大规模集中收治重症患者,1月25日,正月初一,雷神山医院在江夏黄家湖开建。2万余名建设者日夜不息,7.99万平方米1500张床位,12天建成,2月8日首批患者入住。
2月13日,火神山医院首批7名患者治愈出院。
2月18日,雷神山医院首例治愈患者出院。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成,为至暗时刻的武汉带来希望之光, “两山”医院成为武汉战疫的坚强支点。
4万余名建设者,4900余个箱式板房,20万平方米防渗膜,400余万米电线电缆,严格的“三区两通道”,拥有武汉最多ICU病房、现代化信息系统——10余天建成的“两山”医院,创造了人类建筑史和医学史上的奇迹。
■ 大规模建设方舱医院,“床位等人”扭转战局
随着对新冠病毒的了解逐步加深,医务人员发现,感染者中轻症患者的比例约为80%。
“宁可床等人,不要人等床!”把强化患者救治作为重中之重,在中央指导组推动下,千方百计增加床位,大规模建设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有效防止“轻转重”。在疫情最吃紧的2月,武汉保卫战扭转战局。方舱医院将“野战医院”方舱创造性地应用于和平时期的大规模救援行动,成为这场生命保卫战的奇兵。
2月3日晚,首批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汉客厅、洪山体育馆三家方舱医院连夜开工,创下36小时改建成3家方舱医院的奇迹。
短短10多天建成16座方舱医院,共1.4万余张床位,实现“床位等人”,后续又建成16家备用。党校、学校、体育馆、会展中心、工业园厂房、客运站,利用多种建筑改造的方舱医院成为中国特色、武汉样板。
据统计,32家方舱医院合计建成床位32868张,实际投入使用16家,累计收治患者1.2万余人,直至3月10日最后一家方舱医院休舱,做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在人类抗击传染病的历史上,尚无先例。
“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落实中央“四集中”原则,武汉市迅速建成“两山”医院,大规模改建方舱医院,还改造定点医院,开辟集中隔离点,对新冠肺炎患者治疗实行分级、分层、分流救治,建立隔离点—方舱医院—定点医院—重症定点医院逐级转送机制,形成了重症患者定点医院救治、轻症病人方舱医院收治、密切接触者和康复者集中隔离场所隔离的工作闭环。
“建院增床”的重大举措,有效解决了医疗资源紧缺,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一招,最大限度减少轻症转成重症,最大限度拯救生命,其中,成功治愈3600多名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年龄最大的108岁。
■ 分享武汉经验,为全球抗疫提供解决方案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短短数月间,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席卷大半个地球。中国武汉的抗疫经验世界瞩目。
3月下旬起,英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法国、美国、伊朗、奥地利、巴西等国纷纷借鉴,建设方舱医院。
今年7月13日至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线上会议召开,来自武汉的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第七设计院首席总建筑师李黎在线分享了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设计经验。
整个分享和讨论过程在脸书和youtube上同步全球直播,武汉设计为全球抗疫提供解决方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城市的一致认可。
武汉市城建局勘察设计处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武汉的方舱医院设计建设过程拍成视频,设计师的联系方式也已公开,可以直接提供给有需要的城市,尽全力为全球抗疫贡献武汉力量。”
此外,由中南建筑设计院、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两家设计单位专家编写的《方舱医院设计和改建的有关技术要求》再次修订并译成英文发布。在充分总结借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武汉设计力量还组织编制了《呼吸类临时传染病医院设计导则(试行)》,与正处全球战疫中的国家和地区分享。
■ 开建 “平战结合”医院,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11月20日上午,洪山区沙湖港北路和礼和路交会处,武汉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正式开工。这里将兴建武汉中心城区第一家、全市第五家“平战结合”的三甲医院,预计2023年4月竣工。
武汉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另外四大项目已于7月20日集中开工,分别在蔡甸常福、江夏郑店、新洲双柳、黄陂前川这4个医疗资源薄弱的新城区各新建1家平战结合、常备1000张床位的三甲医院。其中,蔡甸常福和江夏郑店还分别预留1000张床位的扩展空间。
以“平战结合”模式建设医院,是武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的重大举措。这些医院建成后“平时”为一所融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培训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战时”可快速转换为传染病病房,投入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武汉市疫后重振规划(三年行动规划)》,医疗卫生设施提升行动规划被放在首位,将重点织牢织密武汉公共卫生防护网,加快推进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和市、区急救中心建设,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同时,优化全市医疗设施空间布局,新建33家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
长江日报记者韩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