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贫困生玩“凡尔赛”,作假的空子未免太大了

楚天都市报看楚天 2020-12-06 20:19

楚天都市报评论员 屈旌

近日,网贴爆料称,南京大学一名女生明某一边网上炫富,一边领贫困补助。经媒体核实,明某申请到了德旺奖学金,并曾于2018-2019年度被认定为家庭贫困生,其除了日常炫耀高消费之外,名下还有一家注册资本200万元的公司。对此,南京大学回应,学校正在介入调查,会向各方给一个说法。(据12月5日红星新闻)

用当下流行的说法,明某的微博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凡尔赛”文学。用10万块的相机,穿两万块的裙子,入住高档酒店,参加香港高校的寒假自费项目,准备自费出国留学……不管怎么看,与“贫困”二字都完全不搭边,与普通学生相比,说是奢侈也不为过。且不说其中内容有几分真假,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虚荣和拜金,也与“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等奖学金评价标准相去甚远。这样的学生领贫困补助,实在是不知羞耻,过于讽刺。

此事并非突然爆出,此前就已经有人提出过质疑,而明某曾回应称,其大一申请贫困生时家里亲人患病了,2020年已停止申请。然而,2020年她依然获得了主要面向贫困生的德旺奖学金,可谓是雁过拔毛,绝不吃亏。而且,即便其所言为实,家里有人患病与贫困能划上等号吗?国家对于贫困生起码的界定标准是——能勉强支付个人生活基本费用,但无力支付学习费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以明某炫出的吃穿用度来说,即便家人患病,也没耽误她大玩“凡尔赛”,以此为理由申请贫困生,实在很牵强。

贫困生资助政策,是一项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传递关爱和希望的重大举措。如果说,生活无忧的学生,通过钻空子领取补助,对于那些真正贫困的学生,是一种欺负和掠夺,违背了诚实守信的社会良心,辜负了扶弱济贫的政策初衷,更是对教育的玷污,对公平的践踏,对校园风气的污染。出了这种事,学校的确需要给大家一个说法,既是给学生和社会大众一个交代,也是对学校声誉和管理秩序的维护。

作为贫困生认定的重要依据,“贫困证明”存在造假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总有些人满眼私利,泯灭良知,通过各种不当渠道,动用人脉关系,搞到一张“贫困证明”,钻政策的空子,薅穷人的羊毛。这样的证明,开具单位是真的,公章是真的,“贫困”却是假的,满满写着破坏规则,强取豪夺,以权谋私。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想尽办法,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去摸清学生的实际生活消费情况,设置严密、动态的审核机制,以求精准认定,精准扶助。如果明某这样的“贫困生”大肆招摇,对于社会公义和信心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伤害,这么大的空子,怎么造成的,为何没发现,如何补救?

所以,学校不仅要给说法,还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而要追本溯源。明某的家庭条件若属实,她的贫困生资格是怎么获得的,是否存在以权谋私、蓄意造假的问题?明某炫富不是一日两日,网友早就在其微博上看出端倪,学校为何直到形成舆情,才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针对经常出现的“贫困作假”现象,学校是否有采取有力措施去识别和把关?

大学精神不能被虚荣和特权心态浸染,欺骗和豪夺更不可成为年轻人的“财富密码”,贫困生补助不应该被骗被贪,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底线。高校应负起责任,履职尽责,主动与相关部门联动,严查每一起可能存在的“伪贫困”,对恶意骗取补助者严惩不贷,才能守护政策的善意,让真正的贫困学生得到温暖和帮助,让守望相助之风吹遍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