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肖明清:醉心“水下隧道”的武汉专家

湖北日报 2020-11-24 22:41

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四院”)的副总工程师肖明清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每次开会,都背几袋外文资料回来

肖明清,中国勘察设计大师、铁四院副总工程师。1992年,肖明清从西南交通大学地下与隧道工程专业毕业,来到铁四院工作。

当时为完成举世瞩目的京九铁路勘察设计,铁四院上下热火朝天。可他所在的设计处负责的是京九铁路北段,一马平川,学隧道专业的他找不到用武之地。

偶然一次,他看到了国内隧道专家刘建航院士主编的《盾构法隧道》,这是国内第一本专题介绍盾构法隧道设计、施工的书籍,肖明清如获至宝,得空就读。

“肖明清是一个非常爱学习、善学习的人。他特别喜欢收罗资料,每次参加国际隧道协会年会,他都背几大袋外文资料回来,看不懂就查资料。”铁四院水下隧道试验室副主任龚彦峰说。

同事眼里的肖明清,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钻研业务、强闻博记。同事向他请教问题,他总能用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求证技术方案,各种数据公式都烂熟于心、信手拈来。

善于学习,勤于学习,让他成功通过了高难度考试,成为铁四院隧道专业第一个有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的人。

打通“长江第一隧”

1998年,武汉长江隧道项目筹备正式启动,各方顾虑不断,“中国人有能力在长江57米深处,攻克高水压、强透水、超浅埋等水底盾构掘进世界级难题,一次性成功穿越长江江底2500米吗?”

“当时,欧洲、日本的隧道设计施工技术遥遥领先,一些人总认为建设‘长江第一隧’有太多不可能,但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壮大,我们有能力做长江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肖明清说。

当时,28岁的肖明清,冲破了许多业界人士不敢碰的禁区。

“参与隧道主体结构设计的人员年龄最大不超过35岁,平均年龄不足30岁。”肖明清说:“所有的设计参数,外国人不会给你,神仙不会管你,只有自己摸索研究。”

开挖武汉长江隧道的每一个施工阶段,几乎都伴随着世界级技术难题的攻关。整个工程施工期间,肖明清要求所有设计人员24小时保持手机畅通,工地上有任何需求或疑问,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要及时到场解决。

四年工期,肖明清把工地变成大课堂,带领设计团队破解了水底盾构5大设计施工难题,取得了10多项国家专利和14项创新成果,其中在盾构隧道管片结构设计、同步注浆材料及工艺等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008年12月28日,武汉长江隧道通车运营,中国实现了“隧穿长江”的梦想。让肖明清颇为自豪的是,长江天险造“地标”,其中取得的众多创新,为当时正在规划筹建的其他隧道,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标本。

“它的建成,最大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肖明清说,“施工期间,一些地方来考察后,惊叹之余顿觉豁然开朗,长江下面都可以修隧道,其他类似工程能有多难?”

带领团队创造多项世界之最

工作28年来,由肖明清领衔研究和设计了50多座大型水下隧道,多座隧道创造了全国乃至世界之最。

在他和团队努力下,铁四院成为我国水下隧道设计业绩最多、领域最广、工法最全的设计企业。

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被称为“中国世纪铁路隧道”,是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水下盾构隧道;武汉长江隧道,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隧”,开创了我国在复杂条件下修建大直径盾构隧道的先河;浏阳河隧道,被称为“铁路第一条矿山法水下隧道”,打造了铁路以隧道方式进入城市的范例。

据了解,肖明清在水下隧道建设领域勤勉耕耘,潜心钻研,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出版专著7部,主编和参编行业规范5本,主持编制铁路行业标准设计20项,为推动我国隧道技术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铁建永远的铁道兵杯十大楷模”,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6年当选第八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左晨 通讯员刘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