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王荣海 陆缘 孙婷婷 邹斌 通讯员李雪刘曼
近日,四川一家医院取消现场挂号,老人到医院因挂号不便,无法就医,有老人急得大喊“你们不能把我们拒之门外啊”的新闻引发网络关注。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吃穿住行变得越来越便捷,网上预约,网上下单,钱包不再是必需品,一部手机就能搞定一切。疫情发生以后,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性更强,从坐公交车、去医院、旅游景点,到购物、银行取钱,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都需要用到手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几乎寸步难行。
近日,记者探访了武汉部分医院、火车站等窗口单位,观察老年人使用手机、自助设备等情况,倾听街道社区老年人的心声。智能时代到来,不少老人由于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自助设备等,外出旅游、看病就医等面临着新的难题。
没了纸质车票不会查看信息 老年乘客错过车次
9月15日上午,家住汉口的王先生一早就和父亲来到武昌火车站,为要返回家乡重庆的父亲购买火车票。
购票后,售票员告诉王先生可以不用取票,直接刷身份证就可以进出站。“还是取出来比较保险。”王先生拒绝了售票员的建议。
“父亲年纪大了,可能还不能够很好接受无纸质票的方式。”王先生告诉记者,纸质票上清楚地写着出发站点、时间以及具体车厢位置,父亲可以直接凭上面的信息成功抵达目的地。
前不久,同样送亲戚的杨先生因一时疏忽,错过了当日车次。杨先生很早前就通过网络帮助亲戚购买了去温州务工的车票,当天到达武汉火车站后,亲戚还问了杨先生是否要取出车票。
“不用,现在直接刷身份证就可以了。”杨先生将具体的候车口、车次都告诉给了亲戚,就这样进入了火车站。
大概一个小时后,已经返回武昌家中的杨先生接到亲戚电话,说由于没有具体的票据信息,自己要乘的车已经走了。
没办法,杨先生只好返回车站将亲戚接回家中。“虽然将购票信息截图发给他了,但是他平常只是把手机当做接打电话工具,当时压根没有想到看看手机信息。”杨先生颇为无奈地说,亲戚虽然才60出头,但像他这样的农民工不在少数,这么多年习惯了用纸质票出行,一时间可能接受不了。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武铁管内117个车站人工检票通道全部升级为电子客票闸机,实现电子客票全覆盖,在武汉的三大火车站,纸质票都走进了历史。好在考虑到中老年人、农民工等群体依然对线下售票渠道比较依赖,火车站在一定时期内,火车站的售票窗口依然会保留。但是,依然会保留多长时间呢?
不会用ATM机 老人排长队到窗口取钱
77岁的陈阿姨家住青山区钢花街,她告诉记者,别人帮她在手机内下载了微信、支付宝,今年4月份,她从超市买东西回家,准备上车时,向公交车司机展示了微信健康码,但司机要求她必须扫公交公司规定使用的二维码。因不会操作下载新程序,导致无法扫公交公司的二维码,她被拒上车,无奈之下,陈阿姨只好拿着东西走了40多分钟才回到家。陈阿姨说,自己愿意学习使用新事物的,但是学不全所有的东西,只会简单的操作,希望一些规定能够变通。
同社区71岁的何爹爹向记者倾诉,自己年纪大了,脑袋没有那么灵活,学东西慢,学不来了智能化操作,现在学马上忘。乘车、出入超市等场所都需要扫码等手续,自己不会使用也不想麻烦,所以出门都骑自行车或者干脆不出门。
何爹爹说,因为习惯使用存折,不喜欢用卡,自己取钱时需要到窗口办理业务,常常面临排长队的状况。刚刚恢复复工复产时,何爹爹家附近一家银行出于疫情防控需要,每天限发100号在窗口办理业务,为了拿到号,何爹爹和社区老人们自己带着板凳很早赶到银行门口排队等待取号。“今天拿到号,就可以办事,如果没有拿到,明天再去排队。”何爹爹告诉记者,使用银行卡在ATM机上取钱虽然方便,但是自己不会操作就怕错了,而且不会看余额不了解金额的变动,存折对自己来说更方便也更放心,但使用存折需到窗口排队,有时为了取个钱他要等上个把小时或者跑几趟,何爹爹疑问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自己没学上这些“技能”也能够不用排长队呢?
志愿者手把手教 老人自助机上完成看病挂号缴费
记者近日在协和江南医院和东西湖人民医院探访看到,看少老人在医院志愿者的帮助下,在电子自助机上挂号、缴费。在门诊大厅随着可见志愿者为老年患者导诊、挂号等服务。
协和江南医院门诊部主任廖宇飞介绍,当前大力推动网络预约等自助服务是大势所趋,“但是医院人工服务窗口肯定会常态化设置。”同时,还提供老人优先服务。
今年上半年,6旬的魏女士被检查发现患有肿瘤,每隔21天就要去湖北省肿瘤医院化疗一次。她说,去医院之前都是先在网上预约,然后在自助机上缴费。由于她不太会操作,每次总是请女儿帮忙挂好号,到了医院,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终于学会了在自助机上缴费。“如果不在自助机上缴费,就得在现场排好长队。”魏女士希望,像医院这样的老年人求助比较多的窗口单位,应该多增加一些志愿者,帮助老人使用自助设备。
不会网上预约 部分老人只好宅在家
“我也想学会怎么用智能手机,现在不会用智能手机,感觉寸步难行。”今年81岁的栗水英向记者吐露说。前年,孩子给了她一部智能手机,快两年了,她除了能拨打电话外,甚至连语音、视频聊天都还没学会。
栗水英家住汉口,是位独居老人,女儿在汉阳居住。疫情好转后,居民可以去超市购物,她因为不会使用健康码,曾去社区开过两次证明。后来在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栗婆婆的手机才有了健康码,可是每次需要扫码时,她却不知道怎么打开,出小区大门还需要工作人员帮忙。疫情期间本来就不安全,随处要扫码又很麻烦,武汉解封几个月来,她基本上不出门。
她说,只有趁女儿有时间的时候才会让她陪着一起去公园玩一下,上一次去公园还是5个月之前。现在景点也需要提前在网上预约,听说要在手机上填很多信息,她觉得麻烦,一直没有尝试怎么使用。
她说,因为年纪大了,害怕操作失误,所以不敢把钱存在手机微信里。她更不会在网上预约挂号去医院看病。“轻微的头疼脑热,就到社区药店买点药,非要去医院只能去门诊挂号。”
在栗水英看来,使用手机是会带来很多便利,但火车站还是应该要给老年人留人工窗口,不然无法出行;景区也应该留下人工窗口,不然老年人不会预约门票,就不能靠自己前去游玩。“希望医院、景区、交通站等区域,给我们70岁以上的老年人留下人工窗口,为我们留点余地。”栗水英发出自己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