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7个月早产男婴心肺双衰颅内出血 30名医护建微信群救回“巴掌宝宝”

楚天都市报 2020-10-23 08:23

刘金平教授(中)为典典做检查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凌燕 通讯员 李晗

在母亲腹中只待了29周他就出生了,出生时体重仅1.3公斤,呼衰、心衰、眼发育不全、颅内出血……这名只有手掌大的男宝宝,一身重病。

孩子父母的态度坚决:救救孩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生儿科、胸心血管外科等10个科室联手,30名医护人员组建起微信专群,组成豪华医疗团队,一次次会诊、24小时监护……一步步将宝宝从危险中拉回来。

10月22日,经过惊心动魄的90天治疗与康复,宝宝的体重已达到2.6公斤,安然出院。

早产的“巴掌宝宝”命悬一线

7月24日,母亲怀孕7个月时,典典(化名)就早产来到这个世界,体重仅1.3千克,整个身体只有成人的巴掌大小,一出生就呼衰、心衰,还有眼发育不全、颅内出血。当即,他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产科转至新生儿科。

儿科主任赵东赤介绍,当天检查发现,典典的心脏杂音明显,且有肺透明膜病,肺功能极差。

经全力救治,典典的颅内出血很快止住。随后他被放入新生儿温箱,戴上无创呼吸机。经过医护人员细心照料,典典的情况虽有好转,但呼吸机怎么也摘不下。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刘金平等多科室专家会诊后确诊,宝宝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房间隔缺损,缺损处达1厘米。

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1厘米或许还不是很危重,但对于只有巴掌大小的典典来说,在他脆弱的小小心脏上,这1厘米的缺损意味着极大危险。

刘金平表示,典典的呼吸极为费力,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也很差。最重要的是,他的心前区杂音明显,说明缺损造成了他心内血液无法正常回流,而这也是他的呼吸能力恢复不了,一直处于危重状态的原因。

他的心脏病已经严重威胁到生存,必须尽快手术。

多科室联合手术为他成功补心

为了救治典典,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新生儿科、手术室、麻醉科……10个科室的30名医护人员组建起专群,专门用来讨论典典的治疗。经过反复论证、充分准备,9月29日,典典被送入手术室。

由于典典的身体太小太脆弱,不仅手术器械、监护设备全部为特制,给他使用的药物剂量也必须以毫升计算,必须精准。手术过程中,需要将典典的心跳和呼吸暂停,要使用人工心肺体外循环来代替。而典典全身的血液还不到200毫升,对体外循环的速度和精度要求极高,稍快或稍慢都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为他操刀做手术的医生,几乎可以说是要在指尖上跳舞,每一项操作都得极尽轻柔。

好在经过充分准备,这场补心手术非常顺利。术后第二天,典典就能拔管了,当天他第一次自己对着奶瓶大口吸奶,而这一天,恰好也是典典本来的预产期。

从那之后,典典以“每天不一样”的速度日渐恢复:他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了;会哭了,哭声还越来越有力;眼睛睁开了,以前他的眼睛总是一条缝。直到此时大家才知道,原来他是个大眼宝宝呢。如果有人摸他的小手,他就用自己的小手去握对方的手指,还挺有劲儿的……

典典的成功手术,打破了该院早产儿先心手术的最低出生年龄和体重的纪录。

儿科医护当起临时家长

为了保证典典的治疗,妈妈一出月子就跟典典爸爸一起到江西打工。

“我们感受到医生非常理解我们的焦虑,孩子交给他们照顾,我们完全放心。”典典的父亲表示,自己在江西一个工地上当施工员,妻子也在工地上做杂工,两人最牵挂的就是孩子,每天都会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只要一有空,他们就会坐几个小时的大巴车回武汉,到医院看望孩子。

典典父母在外地,新生儿ICU主任何秉燕、医生汪霞等医护人员主动当起了典典的“临时家长”,每天到病房给典典喂奶、擦拭身体、换尿布。补心成功之后,典典的状态一天天好转,每餐能吃奶70多克了,医护人员备受鼓舞。

10月22日上午,典典顺利出院。典典的爸爸从刘金平手里接过孩子,抱着他仔细端详了足足1分多钟。看着在怀中熟睡的宝宝,典典爸爸眼中含泪,反复对医护人员说“谢谢”。

在守护了典典90天的医护专群里,也充满了喜悦之情。“宝宝的每一点变化,牵动着群里每一个人的心。今天,我们这个群顺利完成任务。”赵东赤表示,经过综合评估,典典已经达到康复标准,今后他将能顺利成长,与正常的孩子没有区别。